如何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的优秀论文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的语文教学应秉持着“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带领学生进入课本,引导学生探究创新”的原则,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师提问;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中国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进入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中,其中课堂教学领域的改革备受关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模式早已由“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向“和谐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怎样有效地教”就成了一个焦点问题,“如何构建有效教学课堂”也是我们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有效课堂教学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策略和过程。它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教学策略。要贯彻这种理念和策略,我们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多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对学生有学法指导;(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情感,让他们有情感体验;(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和提出复杂的问题,有探究创新精神;(5)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完成学习目标,有成功的收获和喜悦。对于这几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是有效课堂的前提,例如,在讲授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课时,我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授课本内容之前,在大屏幕上放映几张古今中外有名的建筑,因为高中的学习相对来说很枯燥,他们每天就面对着老师、课本和作业,过的基本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缺少新鲜的元素。放映的这些图片对他们有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所以,一看到这些图片他们很兴奋、很快乐,而且还互相交流着,认识的建筑他们很高兴地说出名字,不认识的就说:“哇,这是什么呀?”然后就去问旁边的同学,看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他。所以,这堂课一开始气氛就很活跃。
在具体讲建筑特征的时候,我就让他们自读课本,找出图片上的建筑特征与课本里所说的特征相吻合的文字。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锻炼他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并且这个问题难度不大,所以学生就很有兴趣地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老师既没有“满堂灌”,学生又能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我放映了一张本校行政楼的特写照片,他们看到后很惊诧,因为他们没想到天天见面的行政楼也能走进课堂。对于这幅图片,我设计的问题是:“我们身边的这个建筑身上有没有中国建筑的特征,如果有请指出来;如果没有,你们可以对这个建筑进行大胆的改建,你们觉得怎么改更美,更有特色?”这个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并且这个平台不高也不远,就是身边的事物,所以学生又马上进入了激烈谈论的状态,五六分钟后教室安静了。我意识到学生肯定有答案了。我这时候没有点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站起来说,让高中生自己站起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时候我一定要锻炼他们自由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面对此时鸦雀无声的课堂,我既没有批评又没有鼓励,我只是耐心地等待着,忽然一个胆大的学生自己站起来发言,他的发言马上激发了其他学生的表达欲,这个时候他们一个一个地连续不断地发表,甚至有的学生是按捺不住了,不等别的同学说完自己就想说了,这个时候的课堂是最有生命的课堂。这堂课上完之后,学生不仅不觉得枯燥无聊,反而让学生觉得其实充满艺术魅力的“建筑”也很简单,让学生有学到新知识的成就感。
一篇相对难懂枯燥的自然科学小论文经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既可以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以得到科学美感的熏陶,还可以锻炼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讲授我真正地体会到上好了一节课,其实就是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在吸引学生进入课堂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互动、学生能力得以提升的一个过程。
当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凸显得更为重要了,要求教师要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去驾驭课堂。例如,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偏离了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引领学生回归“大道”;当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或沉闷时,教师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加以调控,以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和谐氛围。面对这些无法预设的问题时,教师就更应该运用智慧去引导学生。
如何让课堂有效率、有魅力,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的交流平台,这是一线教师的梦想。我相信,只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策略,就可以让课堂有知识、有能力、有生机、有生命的质感。
参考文献: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