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随笔日志
从小区门口往东,有个十字街口。不知什么时候,这里自发形成了一个早市。向北街口买早点,向西街口卖菜卖水果。加上南北街是一条主街,人流相对较大,街口东南角又有一所学校。每天早上,这里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与中午十一、二点后车少人稀的景象判若两地。
向西的街口有两三个固定的蔬菜、水果摊点,从早到晚都摆放着。早晨临时摆放的摊点就从这几个固定的摊点开始,向西一路摆过去,多是一大早从县城附近西河、永内等地方赶来的菜农,天气好的时候,能摆七八十米长,卖的主要是青菜、韭菜、香菜等叶类蔬菜。可能几十分钟前,这些菜蔬还旺盛地生长在田里,这会儿却被它的主人从温暖的土床上挖出来,去掉泥土,捆扎成一小撮一小撮,摆在了菜摊上。这些蔬菜在田里积攒的水分还没有耗尽,尽管被困束起来,整齐地码放在篮子里、菜筐里,或者地面上,仍然显得生机勃勃,非常新鲜。春夏时节,这些近城的人还弄些荠菜、白蒿芽、苜蓿、槐花、香椿芽等,新新鲜鲜地摆在摊上,更是迎合了现在人们喜欢吃野菜的习惯。所以,这个小小的市场就格外吸引人,送孩子上学的女人,晨练归来的老头老太,吃完早点的,专门出来买菜买肉的,都喜欢来这里。卖水产、卖馒头、卖石子馍,甚至买衣服、卖饰品、卖杂货、卖小电器的摊贩,也看好这里的商机,开着卡车、三轮等,往道牙上一靠,就开张了。
于是,本来就不很宽敞的街巷,在清晨这一段显得特别拥挤。开车的、骑车的、步行的,还有推着三轮的,都涌在这里。特别是送了孩子、吃了早点、晨练归来的人们,在这个摊点前看看,在那个人堆里串串,一会儿踱到路这边,一会儿转到路那边。推着自行车的,随便把车子在路边一撑,不管挡不挡道,就蹲下身子挑拣东西,讨价还价。现在的县城,车辆多了,街口处常常就有来往的车辆斜对着顶在原地,不得前,也不能后,前后两边的自行车、三轮车、电动摩托同样因此而动弹不得,连行人也找不到穿梭而过的空隙。就这么拥着挤着,不需要谁来维持秩序,不需要交警来指挥,顶着的车辆很快又缓缓地挪动了,片刻凝固的人流又松动了。旁边买菜的女人照样在那里不紧不慢地挑啊拣啊,自行车照样斜着顺着停放在那里。
我每天早晨上班,这个十字街口是必经之地,就常常融入这拥挤的人流里。也许习惯了、平常了,并不觉得什么。忽而有一天,却发现人们这么挤着拥着,居然没有人因此而表现出急切、烦躁。即便暂时挤不动了,都耐心地等着,偶尔谁把谁挤着了,碰着了,这个自行车蹭到那个的脚或腿了,也不会因此而争执,最多抬眼看看,避让避让,或者这个下意识地抬一下腿脚,那个把车子头转个向,对方是男是女,长的什么样子,也懒得去在心,甚至连“对不起”“不好意思”之类的话语也省了。大家似乎不是在街上,而是在会议室里,听不到一点吵嚷或者喧哗,连蜗牛一样挪着走,甚至有时不得不停一会儿的汽车,也很少持续地按喇叭鸣号。
我在这样的人缝车隙间左拐右弯向前走着,看着各色人等、大小车辆汇成的车流、人流夹杂在一起,毫无秩序而又相安无事地缓慢行进着,吃饭的吃饭,卖菜的买菜,转悠的转悠,尽管拥拥挤挤,碰碰磕磕,但是该讨价还价的照样讨价还价,该把车子随便停放的照样能够随便停放,甚至碰到熟人,即使恰好走到路中间,打声招呼,拉几句闲话,也一点不需要向边上挪一步,看到这一切,我没有一点厌恶、不满或者鄙夷,更不觉得随意停放车子,以及有点占道经营的摊贩,不守秩序,不讲公德,相反,我倒觉得,这样的状态,才是最有人情味、最生活化的状态,才是生活的最本真的样子。
早市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某种层面的一个缩影。如果整个社会也像这十字街口的早市这样,看似杂乱,却大而有序,磕碰磨蹭,却无争无吵,那我们的社会该有多么和谐温暖!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