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读后感范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可算得上是校长、老师们挂在嘴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好像只要这么说了,就一定这么做了,也就一定符合课改精神了。可事实上教育理念的提升并非喊喊口号就能解决得了的,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是教书育人,还是教书育分,我们培养的学生究竟怎么发展,向何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看,我觉得我们的许多做法是以育分为主的,学校成了育分的工厂,学生经过教师的精加工,一个个成了不会感动、不会感激、不会感恩的产品,这可是令人悲哀的事啊!
如果谁不信的话,请看下面的几种情况:
首先,从对学校优劣的评价标准来看,惟有以分取校。上级领导大会小会表扬的统考中(小学毕业考、中考、高考等)排名靠前的区县和学校,家长为孩子择校看重的是统考位列前茅的学校,社会人士谈论中也往往把好学校的桂冠戴在高分学校头上。于是,学校竭尽全力抓“分”,甚至以牺牲学生接受音、体、美、自然等“小学科”的教育为代价,美其名曰:抓质量。好像分数高了,育人也就成功了。
其次,从对教师好坏的考核标准来看,惟有以分取人。只要哪位教师所教班级的考分高,这位教师就一定是好教师,先进、职称、名师非他莫属,全然不顾他是否是以剥夺学生的休息为代价,诸如下课拖堂,不按时放学,布置大量书面作业……,更有甚者,要是哪位老师的班级平均分被列于年级最末位,校长就邀请这几位“不幸者”前往办公室集中反思。于是,老师们为了学赶“先进”,新的教育理念只好挂在嘴边说说,经常做的却是急功近利的题海训练,学生也就成了做作业的机器,有了做不完的高难度、超要求的作业。
再次,从对学生的好差评价标准来看,同样以分划分。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肯定不是好学生,哪管成绩差的学生学习有多认真,劳动有多主动,帮助同学有多热心。于是,很多学生在打基础的小学阶段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遭到打击,自信心、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连家长都经常受牵连而被老师训斥。
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了什么?育人,育分,孰轻孰重?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清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民族素质的提高,育人的重要性远胜过育分,育人才是本质所在。要不怎么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当然,我们也不反对育分,育分是育人工程的一个内容,并不是全部,学校、教师不能整天为了分数而奋斗,我们要既育人又育分,为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养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当代教育名著选读》一书,其中的《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节选深深吸引了我,反复读了几遍,感触颇深。该文节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校园动态画:美丽的校园、舒适的教室、先进的科学仪器吸引着学生,图书馆、动物园、博物馆、公园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孩子们在校园这个社区大家庭中尽情享受着真正意义的“愉快教育”,他们快乐地学习、生活,成长、成熟;他们是学校中真正的主人,可以和校长拥抱,和老师说心里话。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辅导、照顾低年级学生。家长们积极地与学校合作,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大家齐心合力地做着同一件重要的事情——促进学习。学校用新的方法来组织小学课程,为学生设置了具有综合性的八大主题式的基础课:生命周期、符号标志的使用、群体中的成员、时间和空间概念、审美观、人与大自然、生产与消费、有目的的生活。在这八大主题内,每个传统科目或学科都可以找到其归属。这些课程使学生学会把各种事物联系起来,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八门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发现了不同科目之间的关联,还初步懂得了做人的许多道理。当这些学生走出学校的时候,他们对即将步入的社会都是有所准备的,充满自信地去迎接社会的挑战。
如此校园,如此教育,是多么和谐、多么诱人,令人羡慕不已。我想,我们并不一定要将我们的学校完全改变成社区大家庭式的基础学校,但他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和他们所做的努力和尝试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