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仪好久不见励志人物故事

文章 2019-07-17 00:26:53 1个回答   ()人看过

梁凤仪,一个淡出公众视野多年的名字,当她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像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亲切又新鲜。不久前,梁凤仪应邀在国内一家著名的数字图书网站建起了电子书店“凤仪书房”,由此成为国内首位拥有个人作品电子书店的作家。“凤仪书房”在开业的三天内,就以每分钟5本的销售速度,迅速成为该网站的销量冠军。而比她的电子书店开张更令读者兴奋的是,梁凤仪解除了自己在2004年定下的“封笔十年”的约定,从每天写博客开始,重新开始写作。

上世纪90年代,梁凤仪是风靡华语阅读圈的著名女作家,她所创作的多部财经小说都是当时的畅销书。作家的身份令梁凤仪成为知名人士,并在当代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梁凤仪有一个比作家更为出色的角色——商界的女强人、著名企业家。作家、女强人,这两个分量极重的身份背后,是一个女性在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的变幻中,用60年的时间,书写的一部人生传奇。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梁凤仪的财经小说已风靡大半个亚洲;同时,她创办的“勤+缘”出版社成功运作,在商界占据一席之地。对于这个在商界和文坛均出类拔萃的梁凤仪,香港社会冠以一个流行词汇:“梁凤仪现象”。这个词是社会对梁凤仪几十年人生经历的概括,也是对她所获成功的反映和肯定。但“梁凤仪现象”这五个字,却是由她在事业、爱情、时代、命运等方面的经历和打拼,一笔笔写成的。

1949年,梁凤仪生于香港,“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当时家境殷实。为了让我早见世面,父亲常拜托他的上司带我去参加社交活动,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商界的人际往来、风云变幻,这为以后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梁凤仪说。如果这种少时的生活一直继续下去,她的生活应该一直顺风顺水。可是好景不长,14岁那年,梁凤仪父亲在股市上受挫严重,让她初次感受到商场的变幻莫测。

尽管家境不如从前,但梁凤仪的父母没有放弃对女儿的培养。17岁时,梁凤仪考进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又在研究院进修硕士学位。就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戏剧沙龙中,她和前夫何文汇初识,随后步入婚姻殿堂。

毕业后,梁凤仪放弃电视台的邀请,跟着何文汇去了英国,何文汇读博士学位,她则做了陪读。梁凤仪告诉记者,当时为供她读书,母亲曾把自己心爱的翡翠戒指卖掉。而在最艰难时刻一直支持她的父母,却没能亲见她后来的成功,这也成为她一生的遗憾。

到伦敦后,梁凤仪成为了纯粹的家庭主妇,每天都在家打扫房间、买菜、做饭。后来何文汇赴美国工作,她再次随行。当时,何文汇薪水微薄,他们只有白手起家。为了生活,梁凤仪曾在一家餐厅做了约半年侍应生,虽然生活依旧窘迫,但她精神愉快。第二年,在电视圈朋友的一再召唤下,他们先后回到故乡,她任某电视台的编剧和戏剧制作人。

接下来,梁凤仪的事业开始真正出现转折。“碧利菲佣公司”的成立,不但使她成为第一个将菲佣引入的人,也迎来了她在商界的第一次成功。

梁凤仪说当初成立菲佣公司只是出于偶然。同学聚会时,她总是听同学说家里没佣人,于是她便觉这里有商机。她又想起在大学读书时,许多在校洋教授都跑去菲律宾,请菲律宾人来家中当佣人。那时梁凤仪就意识到,她完全可以自己开办一个菲律宾女佣介绍所,把她们大批地介绍过来。紧接着,她不顾父母和朋友的不解,非常有信心地做起了菲佣生意。三四个月后,菲佣公司就开始赢利,半年后,梁凤仪就买了第一辆奔驰车。

因为“碧利菲佣公司”,梁凤仪的干练被已故金融业巨子、新鸿基证券创办人冯景禧所赏识,当即聘请到旗下。从此,她正式踏入了香港财经界,后来进入香港联合交易所创立国际事务部。但为了事业,她冷落了家庭,跟何文汇的婚姻生活亮起了红灯,虽经多方努力,最后仍然无法挽回。但他们是君子式离婚,理智而坦然。何文汇的书法功底不薄,所以后来梁凤仪大多数作品的书名题字,都出自何文汇之手。

从一段失败的婚姻走出来后,梁凤仪又遇到了这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黄宜弘。

1988年,可以说是梁凤仪遭遇很大转折的一年。这年她加盟了黄宜弘家族旗下的企业,并成为董事。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她与她的老板黄宜弘邂逅了。梁凤仪对黄宜弘的初次印象是他翩翩的绅士风度,但也有令她讨厌的大胡子,黄宜弘则被梁凤仪自然的外表和做事严谨所吸引。紧接着,梁凤仪约他汇报工作,不久他们就开始了第一次约会。从这时起,他们走得越来越近,10年后,终于步入婚姻殿堂。

在婚姻中,梁凤仪收获了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她说自己在婚姻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安全感,“我的安全感就是他,这种感觉很好,会有力量。全世界的人不喜欢梁凤仪了,我不怕,因为他会喜欢我,他会给我安全感。我再穷,他会一口饭两人吃。所有人都说我该死时,我都不怕,因为有他。”女强人说起爱的絮语,依旧甜蜜。

1995年,梁凤仪与黄宜弘共同创立了一家媒体服务有限公司,进行电视制作、公关、广告三线发展。公司于2004年6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上市时市值5亿港元,3年后市值曾高达30亿港元。如今,年过花甲的梁凤仪依旧为这家公司忙碌着,而她当年宣布封笔,也是因为要把自己的事业重心放在这家公司上。

写作让梁凤仪成名,但她说自己“从来没想过当作家”。她经常这样评价自己,“九流作家,一流商人”。对于她来说,作家是一个由爱好发展而来的副业。

上世纪80年代末,她在永固纸业集团工作时,写作的热情也得到升华。她拿起了笔,一开始写散文,在一家知名媒体写每日专栏,之后在香港多家报纸开有专栏。当时有家报纸连载她的散文,需要取一个栏目的名称,金庸先生就为她这栏目取名为“勤+缘”。

梁凤仪没有辜负金庸先生的期望,她的“勤+缘”系列散文吸引了众多读者,迅速走红。此后,她开始以近乎批量生产的方式,有系统地创作起小说,10年内大约写了1000万字,出版了逾100种作品,总销量逾1000万册,差不多有一半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不少作品的收视率稳居前列。

不过,在强劲的风头中,为了要专注于上市公司的业务,回报股东,她在2004年对外宣布:将封笔10年,专心经商。

如今,国人对财经的概念,比当年的要宽泛得多,梁凤仪也考虑过站在今天的环境视角去写些东西。毕竟这么多年商海沧桑,她的经历与封笔之前相比,又大不一样。她对本报记者透露,想通过最后一本小说来讲述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按照她的生活轨迹,把这60年来发生在内地和香港有关联的事情付诸笔端。

“我希望最后一本小说能记录我的一生,这就是句号了。因为我的才华已经到这里了,再写下去也是这样。何必要再写呢?可完成不了这小说,就是我的一个遗憾。”梁凤仪说,如果三年内公司的事情完毕了,她就可以动笔了。

写博客、开电子书店,近来的梁凤仪慢慢地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她的读者都在期待,昔日的“梁旋风”是否要卷土重来?但梁凤仪却坦言,虽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公司的事情依然不能让她全身而退;重新开始写作,是因为这几年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要通过文字履行新的责任;而当所有的责任都完成时,她就可以全身心地去过一段舒适惬意的晚年时光了。

最近10年,梁凤仪处理自己创办的上市公司,废寝忘食,没有空余时间与心情去写作和演讲。直到最近,公司已经步入轨道,她才能把多出来的一点空余时间用在写作上,“我写博客,不写政治时事,只写我工作和生活的个案以及这些个案的个人分析。我深信不管读者认同或是反对、喜欢或是不喜欢我的说法、想法与做法,都可以成为他们思考人生的材料,也就是说,我盼望我的决定与言行可以成为读者的正面或反面教材,也是我透过媒体,对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人、女性表达我的一点想法。”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