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慧眼励志人物故事

文章 2019-07-16 23:59:09 1个回答   ()人看过

蔡元培聘请梁漱溟任北大教授时,梁漱溟只有24岁,北大的学生有些比他的年龄还大。1917年,梁漱溟报考北京大学没有考上,论学历他只是一位高中毕业生。但是,1916年,梁漱溟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究元决疑论》一文,文章以近世西洋学说阐述印度佛家理论,这篇文章发表后很快便引起蔡元培的高度重视,他认为梁的功底深厚,前途无量,甚为惋惜,说:“梁漱溟想当学生没有资格,就请他到北大来当教授吧!”蔡元培与当时的文科学长陈独秀商议,决定聘请梁漱溟来校主持印度哲学讲座。

梁漱溟对此却感到十分惶恐。他对蔡元培说:“我只不过初涉佛典,于此外的印度哲学实无所知。”蔡元培当即反问道:“那么你知道有谁能教印度哲学呢?”梁漱溟说不知道,蔡元培接着说:“我们亦没有寻到真能教印度哲学的人。横竖彼此都差不多,还是来吧!你当是来合作研究,来学习好了。”蔡元培这几句话打动了梁漱溟的心,最后梁答应到北大任教。

年纪轻轻的梁漱溟,于是便登上了这所全国最高学府的讲台,一站就是5年。在校期间,梁漱溟不仅很快胜任了教学工作,还写出了《中西文化及其哲学》等重要学术著作,轰动了中外哲学界。

1930年夏,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青大主持文学院工作,臧克家也于当年报考青岛大学。当时入学考试中,国文出了两个题目,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大。

臧克家开始读的是外文系,后转到闻一多先生的国文系。臧克家非常珍惜自己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师生俩还时常在闻先生家中的书斋里吸着纸烟,喝着红茶,热烈地讨论诗作,浓郁的诗之韵味充满其中。

在闻先生的精心教导下,臧克家成为青大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很快就在《新月》《现代》等杂志上发表了《罪恶的黑手》《忧患》等作品,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成为诗坛上的一颗新星,最终成为中国现当代杰出的诗坛大家。后来忆及于此,臧克家深情地说:“可以说,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

1930年秋天,顾颉刚在燕京大学讲《尚书研究》,他讲到《尧典》时认为其写作年代应在西汉武帝之后。论据是:《尧典》中提到虞舜时肇十有二州,而所见先秦著作谈上古帝制,只有九个州。至汉武帝时置十三刺史部,其中十二部均以某州为名,从此始有十二州,因此《尧典》的写成年代当不会早于前。

顾颉刚的研究生谭其骧听后,却认为老师所举的十三部不是西汉制度,而是东汉制度。为了获得确切的理论根据,他查阅了《汉书》《后汉书》《晋书》等有关篇章,并把自己的看法写信告诉顾老师,还在课堂上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引起顾颉刚的极大兴趣和重视。顾鼓励谭其骧将他的观点写成文章,他自己也写了一封六七千字的长信,然后将两篇讨论信札以《尚书讲义》“丁种之三”的名义一起刻印发给全系师生,顾颉刚还特地加了一个按语说:“现在经过这样的辩论之后,不但汉武帝的十三州弄清楚了,就是王莽的十二州也弄清楚了,连带把虞舜的十二州也弄清楚了。对于这些时期中的分州制度,两千年来的学者再也没有像我们这样清楚了。”

从此,顾颉刚对谭其骧甚为器重。他请假期间,请谭其骧为其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代课,并负责编辑《禹贡》半月刊。当时商务印书馆邀请顾颉刚撰写《中国地理沿革史》一书,他也请谭其骧合作。在顾颉刚的关怀和帮助下,谭从此走上了学术之路,并且成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顾颉刚也给予钱伟长很大的帮助。

1931年钱伟长报考清华大学,他的历史和国文成绩都是最好的。历史试题是陈寅恪先生出的,考《二十四史》中各史的作者、卷数等。这是一个怪题目,不少人考了零分,而钱伟长平日里早把此书背得烂熟,竟然考了个满分。

国文题目叫《梦游清华园记》,题目出得也很新颖。除文字能力外,还想考学生们的想象能力。钱伟长没有到过清华园,但其文采斐然,竟然在45分钟内写了一篇450字的赋。文字精练,以至于出题的老师连一个字都无法修改,最后给了一个满分。

相比之下,钱伟长的其他四门功课,数理化和英文,一共才考了25分。

显然,钱伟长是以特长生被清华历史系录取的。就钱伟长的个人兴趣而言,他也是想学历史,尤其是古代史。

然而,就在钱伟长即将选课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三省转瞬间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这使钱伟长一夜之间改变了想法。他认为,要救国必须首先学好科学。他决心“弃文学理”,报效国家,于是将目标选定为清华物理系。可是,清华物理系非常难进,特别是钱伟长当时的数理化成绩,想进入简直是天方夜谭。

钱伟长求助于已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叔父钱穆,但钱穆并不同意,说:“我家一贯搞历史,我看你还是学历史好。”钱伟长见自己说服不了四叔,于是想到了顾颉刚,便拉着钱穆一起去找顾颉刚。

顾颉刚听了钱伟长的想法后,满口赞成。他对钱穆说:“我们国家首先要站起来,站不起来受人欺,就是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向学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听后,让步了。

然而还有一关更难过。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答应,说钱伟长的物理太差了,不好补;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则在到处打听钱伟长这个历史考满分的学生为何不来报到。

在这种情况下,钱穆、顾颉刚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钱穆去陈寅恪那里商量,另一路则由顾颉刚去找吴有训。顾颉刚非常诚恳地对吴有训说:“一个青年有选择志向的权利,他愿意为国家、民族学科学,尽管有困难,但他愿意学,坚持要学,他就能克服困难。他的条件自己清楚,比别人学得晚,是很吃亏的。但他有坚定的志向,我们对年轻人的志向只能引导,不能堵。”这些话打动了吴有训。

钱伟长本人也一天到晚找吴有训,表明自己的志向。一个星期后,吴有训终于同意让钱伟长先试读一年,一年后数理化成绩能达到70分,方可转为正式生。

一年后,钱伟长达到了吴有训的要求,从此走上理工研究之路,最后成为卓越的物理学家。

正是大师的慧眼,成就了大师。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