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之旅的优美散文
十八年了,有一个场景时时入梦,那是我儿时的故乡。
十五日,我坐着车子,以一个观光者的身份回到这里,在我,这溢满心胸的却不是异乡来客的好奇和向往,而是一个游子多年无法靠岸的情感难得的一次回归
当整齐的杨树林退到身后,渐渐进入眼帘的是初夏之际尚有些荒凉的沙丘,而散落在沙丘上的一簇簇的蒙古黄榆却已经绽出了些微的绿意,黄榆树下,老牛悠闲的啃着嫩草芽,尾巴在和煦的风中甩来甩去,如果不是坐在车上,我此时最想做的就是冲着瓦蓝瓦蓝的远天呐喊:故乡……我回来了!
这是我十八年未曾亲近的土地。
次日一早,和同室的文友姐姐去向海湖散步。清晨的阳光暖暖的洒在我的脸上身上,我踩踏着脚下柔软的沙土地,目光在这片土地里寻找遗失在这里的童年的记忆,一朵野花的色彩,一只昆虫的忙碌,都像是一场纪录片的回放,将我拉回到早年的时光,那时,我是这片林子里,快乐嬉戏又充满稀奇古怪想法的少女,也在那时,我无意中将刻骨的乡愁埋进这片土地。
穿过林子,跨过一条公路,就来到向海湖边。我贪婪的大口的呼吸着有着淡淡鱼腥味的空气,这是我久违的气息。我真想用这气息,过滤掉肺叶里因漂泊在城市而沾染的过多铅尘,让它因这里的空气而重新鲜润通透起来。
湖水清澈,离湖边不远处,有三只早起的野鸭子在湖水里觅食,一会潜进水里,一会浮出水面,它们闲适的畅游在我们的注视下,我又一次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之美。而耳边,传来的却是梦里才能听到的鸟鸣,蛙鸣,这一阵阵传进耳膜的声音,对我来说,是最动听的天籁。
同行的赵姐用相机给我们摄影留念,相机定格的瞬间,我已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一同定格在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里面。
在鹤岛,当白鹤围绕着我们的立足的小岛飞舞盘旋的时刻,我觉得我快乐的心情也和它们一起在这一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上空飞舞起来,那一只只优雅的白鹤缓缓地落在水塘里,我慢慢的走进它们,它们引颈长鸣,像是欢呼远方游子的归来!
在鹤岛的北方,是观景阁。当我气喘吁吁的爬上去,立刻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那一望无际的蒙古黄榆举着蜿蜒虬结的枝干,像是擎着一把把绿色的伞,在树林的低洼处,向海湖的水漫延过来,一道水,一片树,一片树,一道水,水在迂回,树在围绕,水滋生着树的生命,树衬托着水的清泠,而我此刻,只想用我的眼睛,饕餮盛宴。
采风的最后一站,是香海寺,说到香海寺,不能不提到香海寺的主持释正林法师,在我们两天的行程里,法师一直陪伴在采风团的左右,在我以往的理解,出家人就是吃斋念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清修之人,然而正林法师不是,餐桌上,吃着豆腐,喝着绿茶的法师,和大家谈人生,谈社会,谈他要修葺香海寺的理想,这让我想起了不知是谁说过的话“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此话,对大师再合适不过了。
站在香海寺千年的蒙古黄榆之下,我默默许愿,愿佛佑我故土,佑我中华,佑我生灵,将这天地间的自然之美永远留存。
在两天的行程里,我们有幸聆听了文学前辈讲解的关于文学写作的意见和指导,张老师的一句“写作的人,要具有文学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依依不舍的挥别老师和文友,回到家里,虽然旅途劳顿,但是心潮澎湃。午间的时候,竟然在睡梦里笑醒,虽然记不得因何而笑,但是我却是知道自己为何而笑的,那一别十八年的乡思,那游走在故园之外的灵魂,在这一刻,终于能够扑进故乡的怀里,享受柔软温暖的乡情。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