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散文:关于吃
听长辈们说,我还不记事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吃的是很好的。经常被提起的一件事就是:一次姥姥带我去城里,那时候还没有公交车,只有三轮车。当那个三轮车司机看到我手里正在拿着一块牛肉啃时,他向我姥姥惊呼到:“你怎么能让那么小的小孩吃这东西呢?她咬得动吗?你不怕她噎住呀?”我姥姥回答道:“我们从小就吃,已经吃很长时间了呀。”也许是因为从小吃牛肉的缘故,我身体很好,智力好像也比较好。
但是印象中好像从记事开始,食物就是比较匮乏的。不是说没吃的,而是喜欢吃的很少。小时候经常因为家人做了我不喜欢吃的饭而生气,这个可能和我奶奶做饭喜欢对付,日子过得太节俭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我吃惯了我姥姥做的饭的口味,适应不了我奶奶做的饭的口味。总之,小时候从我记事开始,好像在我家,我没有吃好。
食物最匮乏的时候是我读初三那年,那是我第一次住校。前两年我是走读,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我们吃饭时间是30分钟,30分钟不到教室就算迟到,而我路上来回都要20多分钟,所以吃饭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每天回家我妈已经把饭做好,我乘上就吃,吃完就走,甚至一句话都没有。所以这养成了我以后不爱说话的习惯,我甚至觉得这种奔波为我以后做事喜欢急埋下了种子。不过有一种好处,每天的快走还是锻炼了我的腿力,大一长跑考试,我跑了我们那一组第一,得了满分。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我看上去这么瘦弱,长跑还这么厉害。虽然走读辛苦,但吃的是好的。那两年我妈每天在家,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给我做好饭,等我回来吃。一次我不吃饭,我妈就对我说:“我每天在家干什么,就是给你做饭,你不吃,那我还干什么?”我就灰溜溜地去吃了。那时候我们已经和我奶奶分家,单独过日子,不再吃大锅饭了。我妈做的饭,我们家的孩子是喜欢吃的。读初三那年,我们学校搬了,离家远了,必须住校,而学校里的伙食是非常差的,所有的饭菜我以前从没见过那么差的。馒头是那种黄色的,硬硬的,吃起来有一股碱味的,菜是用水煮的,里面几乎没有一点油,稀饭确实很稀,里面偶尔还会有一只苍蝇。我是不缺钱的,家里每周都会给我足额的生活费,而本来吃那些东西就花不了很多钱。但我确实那一年在学校是处于饥饿状态,曾经有一次,我一整天都没有吃东西。处于饥饿状态的我每天都晕晕乎乎,一次周末回家,我奶奶看到我就问:“你没吃饭吗?”吃不饱就学不好,这是我到现在都坚信的一条道理,那一年我没吃饱,所以我没学好,最后我复读了。复读的那年开始,我就已经深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不管好不好吃,我都让自己吃饱,最后我考得很好,好像全级第四,顺利考入重点高中重点班。
进入高中后吃的就好一点了,虽然也不怎么好,但经过初三的洗礼,我已经能让自己吃饱,印象中除了我爸妈偶尔几次到学校给我送吃的,还有和我一起吃饭的女孩的爸爸偶尔几次给我们送午饭,高中在学校好像在吃的方面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每个月周六放假回家,我妈经常给我做一大碗鸡蛋面,我边吃边看电视,可以过小半个下午,那是一种享受,一种对在学校生活的补偿。
我的大学是在武汉读的,武汉的小吃是非常有名的。武汉有一条巷子叫户部巷,全部用来卖小吃,武汉还有几条其他的美食街我不记得名字了,武汉很多地方都有有名的好吃的,武汉几乎每个学校附近都有小吃城,总之,武汉吃的地方是很多的。户部巷是我们比较常去的地方,不过它只有早餐,为了赶在8点钟之前到那吃东西,平时如果没课可以睡到10点钟的我们周末6点钟就起床,因为去晚了,有些东西就卖完了。在户部巷我们最喜欢的东西是蛋酒和豆皮,在米酒里打一个鸡蛋,然后冲上开水,有点甜,还有点酸,非常好喝。豆皮是在一个大锅里先用面粉和鸡蛋摊一个大饼,然后铺上蒸好的米,豆腐干,牛肉等,熟了就切成一块一块的,味道是其他地方的豆皮无法比的。户部巷还有很多特别的小吃,比如糯米包油条。我们有时候会去其他学校的小吃城“猎奇”,但最常去的地方还是我们学校附近的几个地方,主校区的“南坑”因其位于我们学校南面,地势很低,仿佛在一个大坑里而得名。里面有一家豆花鱼是我们经常去的,两个人时点一个豆花鱼加一个青菜,三个人时就加一个菜,米饭和小菜是免费的,随便吃,平均一个人6块钱就吃得很饱。南坑还有一家卷饼很好吃,在用油摊好的饼里卷入火腿,卤鸡蛋,黄瓜丝,吃起来特别有味道。而东校区这边,我们最喜欢去的是那条不知道名字的小巷子,里面的油泼面,牛肉饺子,2块钱一份,吃的很饱。再买一杯奶茶,边吃边喝,觉得很满足。大学期间,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节俭也是必须的,我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吃,记得一位同学当时指着超市里的东西说:“将来有钱了,这里面的东西要吃个遍。”这位同学毕业后收入很高,她好像也没有去超市吃个遍。
参加工作后,经常出入各种饭店,也吃过很多种菜式,但最喜欢的还是姥姥买的熟牛肉,最爱做的饭还是鸡蛋面,最怀念的还是大学在紧张的功课之余和朋友一起出去吃东西的快乐时光。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