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苍凉的散文

文章 2019-07-16 23:31:47 1个回答   ()人看过

任老师的书掩卷看完已有几日了,书确实写的还不错,有民国女子的那种调子,一人喁喁独语,满怀感情的道尽她对张爱玲的欢喜,或许还夹杂着自己的影子,孤傲和表面的那种清高和不和群。

书的构思和色彩也很鲜明,全书的篇章都是有颜色构成,正如张爱玲的文章和传奇经历一样,颗颗珍珠折射着耀眼的缤纷与奇异。

八种颜色八个篇章,分别是灰绿:成长的底色,雪青:少女旧事堪凄凉;葱绿:学生天长梦;孔雀绿:横空出世;橙红:倾城之恋;深赫:无奈的作别;银白:执子之手;青白:天涯孤旅。

里面有不曾见的张爱玲早期散文的描写,是其中收获颇大的一部分,以这样的文笔却出自初中女孩之手,确实是天才一样的角色。

摘抄如下:

散文《迟暮》发表在1933年的校刊: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馨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的口。”

写这样的时候年仅12岁。

在《凤藻》1936年刊的文章《秋雨》: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惟一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整个秋的世界。”

张爱玲传奇的一生,除了她的才气之外,家庭的血缘,流淌在身上的远古的气息却是使这传奇加倍的扩张漫延着,“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有,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夜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

张爱玲成于这种背景,那种古不古、旧不旧彷徨的身份,让她遥望着远处,一处坟冥,而张望着未来呢,却也是朦胧看不到头的,一处更大的荒凉,一定程度上,这种荒凉与五四过后人们的无路可走的苦闷,是精神上有着因缘的,爱和恨、理想与破灭纠缠在一起,囚在铁窗中,沉闷的痛苦着,但倘若有人砸破着铁窗,却只不过发现铁窗外面更深的封锁,我们仍然是望不到天的,隔着那些栅栏,发出的也只有一声叹息而已,以及更大的梦想的破灭。

所以有了不得不行的放手,对理想、对童稚、对生命,包括对爱情,“人生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而我们又能做得了什么呢?人的命运沉浮在时代里,我们可以决定我们可以决定的小命运,而那更大的决定命运的巨手,我们确是永远无法支配与奢望改变的,人巨大着同时也渺小着,可敬着,同时也可怜着,就象张爱玲自己说的,“最可厌的人,如果你细加研究,结果总发现他不过是个可怜的人。”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命运中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不能放弃的东西,即使生命,那爱情又能在哪个更高的位置呢?放生吧,放手吧,什么是可以强求的来的,于是在即将离开胡兰成时,她说了寥寥几句伤心的话:

“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自我萎谢了。”

可是又能怎样呢,在所有经历悟彻,爱在时光流逝、命运无奈的催促下,一切情爱都变得不得不去稀薄了,于是“我已经不喜欢你了,而你却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

从民国到新中国、再到远漂海外的辗转,生命淹然进行的让人疼痛,张爱玲死于是1995年9月8日,那天正是旧历中国中秋节,月亮的意象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无论是怎样的日子,想是都蒙上一层黯淡的,那一夜的月不知会怎样,或许也是依旧的苍凉,依旧的让人无恨感伤哀叹。

“时代的车轰轰地向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有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象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在每一幢接踵而至的房屋里,我们看到了现代人精神的疲乏和苍白的脸,每个房间都有许多不同的摆设,然而却都收容着许多寂寞,张爱玲的故事写于民国最繁荣的时候,都市是不同时间的都市,却有着相同的意义,因此张爱玲的故事有着她的对于今天的寓言意义,一个个不同的故事上演,而相同的却是一样的脸庞和内心。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