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被辞退的郑总编
郑总编是一个成功的总编辑,但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创业四年后,他竟然被免了职!这是为何?
从公正、勇敢这两点说,郑总编做得很好。这张报纸刚办时,一张纸没有,一分钱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人没有。怎样办?郑总编用自己的朋友资源,请他们兼职编报纸,让内部的编辑乘机向他们学习。有的内部编辑人员业务不熟悉,郑总编手把手地交,并拿出自己工资的一部分奖励取得进步的人。
有一个名牌院校毕业的中文硕士,竟然在报社招聘中落选。郑总编了解情况后,发现此人是由于背景原因而落选,于是他亲自出马向上级说明情况,在上级的支持后重新聘用了这位硕士。在郑总编的感化下,这位硕士很努力,很快出类拔萃。鉴于这位硕士的才华,不顾老编辑的反对,郑总编又力排众议提拔其为编辑部主任,在报社中树立了能者为先的新风气。
报社要生存,郑总编找企业家朋友帮忙,但广告牌提成他自己一分钱不拿,全部返给朋友,企业家朋友也把他视为知己,有求必应。
郑总编为了这张报纸,七年没有回过老家,牺牲了所有的星期天,一天工作十个小时,住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有任何怨言,没有和任何领导提过自己的困难。为了报纸不出错,他总是最晚一个回家,审看所有的版面,在他任总编辑期间,报纸没有一次受到出版局批评,实在难得。
按说,郑总编应该青云直上,受到公正的待遇,但实际上他被免了职。为什么?因为他说话太直,得罪了领导。一位领导说:"你们报纸可以在头版登故宫的照片,宣传中国文化。"郑总编却说:"登故宫的照片是知识,不是新闻。如果故宫游客突破多少人数或正在修缮,这是新闻,可以刊登;如果只是把一张故宫的照片登在报纸上,不符合新闻规律。"这位领导一听急了,此时还有四五位编辑人员在场——可想而知,郑总编工作再努力都没有用了。
管理故事哲理
敢干指出和弥补上级的失误是责任,但如果以为进谏就是畅所欲言而忽略受谏者的心理感受,那就是无私中的自私,就是尽职中的失职。须知,既然是谏言,就必然包括彼此两方面,进言者怎能忽略领导而进行弱势的"单边主义"呢?因此,警惕劝诫中的“单边主义”。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