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微信的故事怎么弄

文章 2019-07-16 23:17:45 1个回答   ()人看过

就刚今天就在刚刚微信朋友圈全是普天盖地的截图,你的第1个微信好友是谁?我的微信的故事,2016年微信公开课Pro版来告诉你!

大家使用微信打开微信公开课pro链接地址:

https://support.weixin.qq.com/cgi-bin/mmsupport-bin/getmyrelationwithwx?action=getme&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进入之后,点击图中的一个绿点,那里会有一个手指的提示,点击之后,就可以继续查看你的记录,会显示详细的信息;

2016年1月10日晚间6点左右,一条名为“2016微信公开课PRO版”的链接迅速在朋友圈走红,该链接以H5页面呈现,点击后可显示用户拥有好友数量、第一个朋友以及何时发送第一条朋友圈,在微信用户中排名多少等信息。晚间8点,该消息在朋友圈发送到达高峰期。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刷屏状态中时,一条“点击该链接会导致盗取号继而将你支付宝中的钱转走”的消息传了出来。不少人称,“这个网址千万不要进,马上把支付宝的钱转出去,已经有人被盗”。该消息传出之后,造成不少网友恐慌,扎堆提现微信零钱以及取消银行卡和微信的关联。甚至有网友发现因为系统零钱提现用户过多,导致无法提现,造成恐慌加剧。

晚上10点,微信团队通过公众账号“谣言过滤器”紧急辟谣称,“我和微信的2015”是为1月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准备的官方体验。“这个内容本是微信官方为了明日的微信年度大会“微信公开课pro”做的一个小插曲互动,也是为了纪念2015这一年”。

以下为微信辟谣全文:

“我和微信的2015”是为1月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准备的官方体验。这个内容本是微信官方为了明日的微信年度大会“微信公开课pro”做的一个小插曲互动,也是为了纪念2015这一年,但还在内测阶段,由于访问量火爆,可能存在打开缓慢的情况,我们也正在进一步优化。

但绝不是谣言中所说的病毒或者木马!更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

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的责任,绝不姑息。

这一年你收到多少微信红包?

据小编观察,大部分网友收到的红包个数大于发出的红包个数。看来这一年大家手气都不错,红包抢得是盆满钵满啊,但是小编怎么感觉每次玩完红包接龙游戏后,都会觉得接下来的日子又得吃土呢。

这一年你去过多少地方?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是在路上”,玩完这个互动,不少人发现自己今年的出行的步子一直没停着,旅行的小红旗可谓插遍全国,收获满满,也有人感叹,去年一年去的地方真不少,可是生活状态却依旧在原地打转。更多的人猛然发现自己的前一年的旅游计划又泡汤了,又在熟悉的城市原地踏步了一年。世界那么大,再不出去看看就老啦!

你认识了多少个新朋友?

“这一年,小编新认识了162个好友,好友人数终于破千啦”,在好友数目的选项上,相信大家基本上跟小编方向应该是一致的吧,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嘛!

谁是你的第一个微信好友?

这一年你走出了多少步?

对于这个本身就带有温情色彩的问题,大家感叹最多。有人无奈地表示“当年的第一个好友已经把自己拉黑,渐行渐远”“然而我已经不认识我的第一个微信好友了……”也有人豁达地说道“不用怀着好奇心去找第一个好友,是我的好友,终究是我的好友。”。而部分人生赢家则表示:“我微信的第一个好友现在是我老公”。也有土豪大方表示“那个,谁第一个微信好友加我的,截个图,报上名来,我请你吃饭。”

“这一年我在微信运动上走出了4276238步,相当于跑了81个马拉松”,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向懒到连爬莲花山都觉得费劲的小编,这一年竟然跑出了81个马路松,看来真是积跬步以至千里啊!

【“我和微信的故事”营销方法探秘】

1、大数据魅力:海量数据做基础,精选数据做剖析

被微信记录下的数据数以亿计,远比你想象的多得多。而这里面代表性的数据可以分为多种:带有炫耀性的总结数据,比如发出多少个红包;能将生活中比较抽象难以量化的东西进行具象呈现的数据,比如走了多少万步,相当于多少个马拉松;单凭人脑难以记忆但又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数据,比如第一次发朋友圈的时间、第一个好友是谁这些。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数字化的呈现往往具有自带发光器的效果,不管是用来记录或者用来自我肯定,还是向他人炫耀又或者只是用来自嘲,相对于文字、图片或者影音视频这些形式,数字形式呈现会更加一目了然,它的说服力更加普遍客观。

2、情绪激发:多种形式调动参与者的情绪,激发共鸣

上面已经提到炫耀、自嘲,在此就不再赘言了,因为刷过存在感的都有所感想。而这次的活动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记录了多个“第一次”,尤其是第一个微信好友,再配上“你们现在还在联系吗”的精彩文案,今日与往昔的对比,瞬间就能激发参与者旧日感怀之情。怀旧是人之常情,不管是否还在联系,都很容易引发参与者“逝者如斯其行且珍惜”的感慨,而有感慨就需要一个抒发的出口,扩散传播就变得再自然不过。

3、互动传播:活动数据+关系绑定=强互动性

除了通过激发参与者的多种情绪去扩散活动,活动的一些数据本身就是带有互动性的,在用户看到这些数据时就已经和其他好友进行了绑定。比如“我是第XXX个微信用户”、“XX是我的第一个朋友”,当这些数据展示出来时,用户就已经被置身于一个群体中或者是一个关系链上,而且这种关系绑定既包含了一对多的关系,也包含了一对一的关系,所以当用户看到结果时就很容易在活动已经设定好关系链上进行扩散。以“XX是我的第一个朋友”为例,我知道XX使我的第一个朋友,但对方不一定知道,如果是比较珍重的人,发个朋友圈告诉对方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互动。

4、天时选择:营销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

“我和微信的故事”的发布时间是2016年的1月10日,正值农历腊月初一。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在一年的收尾时段,搞个年末总结也是人之常情。这但却不是所有人都有轻松地做好一份总结的能力。而一组多维度的数据展现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只需要点击活动链接就能自动生成属于参与者自己的总结,参与门槛低但得到的却是“沉甸甸”的个人总结信息,这种总结的呈现形式既美观又大方,是个有想法的人都想参与。

5、KOL:意见领袖关键作用不容忽视

回溯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最开始只是在“微信公开课”的公众号上看到有“我与微信的故事”的活动预告,这是用于11日广州公开课现场体验的,但在1月10日下午活动就被放了出来。“微信公开课”的微*号对于关注微信的行业人士自然会比较关注,而且从我自己的朋友圈来看,最早发出这个活动的也是一些和微信相关意见领袖、自媒体人或者微信从业人员。一次原定于第二天才发布的体验活动,结果提前放出,由意见领袖先行扩撒,这种做法自然就引发了不少人的兴趣。这很类似小米的饥饿营销,最早晒出活动截图在朋友圈,随处可见求活动入口的评论,不得不说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很明显。

其实,一场成功的品牌营销活动,往往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综合。而一场活动的成功,若能够总结出来一些好的方法自然是很好的。回顾之前曾风靡朋友圈的微信6.1的“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的点赞统计活动,微信红包的年度总结活动,还有支付宝十年账单活动,其实或多或少都体现了上面总结的一点或多点要素,不为失败找借口多为成功找理由,希望笔者的几点总结能为大家提供一点点参考。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