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队伍扩大的故事

文章 2019-07-16 21:43:47 1个回答   ()人看过

2011年9月,我注册的砹点科技完成工商登记,随后就是找场地、做装修之类的事,最后我们是在2012年元旦正式挂牌,对外宣布营业的。

既然公司都成立了,然后我们就准备招员工、接项目。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盐科技撰稿人发现,想在重庆招APP开发人员,实在是太难的,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重庆APP开发市场起步较晚,人才极度匮乏。这里的高校基本没有开安卓、ISO应用开发这方面的课程,学校招聘难以展开。同时,社会招聘也异常艰难,因为人才同样不多。从我们后面社会招聘的结果来看,就算是有安卓、IOS应用开发经验的人,也不过是做了半年到一年左右,很多都是从传统网站转过来的。

二是,我们是创业公司,在待遇上很难满足一些求职者的需要。尽管有经验的人不多,但是他们提出的要求却不低。这些有些经验的求职者,大多工作了10多年,30多岁,真正做移动互联网开发的时间最多1年,但提出的要求却很高。因为他们从一个稳定的公司跳到一个创业公司,面临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待遇要得很高。但是,作为一个创业团队,盐科技撰稿人也没办法满足他们太多这方面的要求。

借助高校和媒体,完成首次招聘

后来,我们通过一个在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做教授的朋友,请了些学生到我们这里来实习。刚好在那个时候,他要带着学生做实习项目。既然到别的地方也需要找项目,那么还不如到我们这里来。我们给这些学生住房子,而且水电费全部由我们来出。

在社会招聘方面,盐科技撰稿人通过如下两个渠道传播信息:

一是,通过微博发布招聘信息。在微博上我们请以前在工作中积累的好友,帮我们转发招聘信息帮,效果很好,也收到了很多不错的简历。但这些简历基本都是非技术人员,比如行政、财务、设计等等。

二是,借助媒体扩张影响。在我们的信息发布后,就有之前熟悉的媒体朋友看到了,然后就有重庆时报来采访,从公司文化和待遇方面对我们进行了报道。尽管我们的待遇在重庆算少的了,但是我们会尽量地将我们往那种很有意思的科技公司去靠。比如我们实行8小时弹性工作制等等,这些都是媒体很感兴趣的。在报道发出去后,还是有不少影响力的。

到2011年1月底,我们就招了差不多10个人。总的来说,我们在第一个阶段,,通过高校和媒体,组建起了一个团队。

以项目和案例为爆点,进行二次招聘

过完春节后,我们做了第一个项目,也是从一个朋友那里接来的项目。在做完这个项目后,慢慢的,周围的朋友知道盐科技撰稿人在创业,后来就从《环球人文地理》、新浪重庆等等陆续接了一些活来做,

你会发现,前期几个项目都是朋友介绍过来的,后来通过自己的宣传和已做的案例来接单子。包括中国电信这样的客户,都是他们在网上搜到我们,直接跟我们谈,然后提案、竞标,并最终拿下来项目的。

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出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人员的问题。你会发现,第一批人,都是很匆忙地召集起来的,质量上肯定不算上层。而且,实习生并不一定能留下来,毕业之后,肯定有自己的选择,有考研的、有回老家的,还有去北上广的。就我们来说,他们有更好的选择,我们也只能支持他们走。

迫不得已,我们要进行第二次招聘。在有了自己的项目和案例之后,2012年5月份,我们进行了第二波招聘,这次招聘以项目和案例为重点进行宣传,紧接着,我们就收到了几份比较靠谱的技术人员简历。

当时我们已经接了三个项目,同时正在谈中国电信的一个大单子了,所以急于招一些牛逼的技术人员。我们收到的几份简历,都是重庆本地其他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他们想跳槽过来。然后我们就请他们过来面试,让他亲身体验我们公司的氛围,他们觉得公司文化不错,团队有活力,或者项目有意思,也就陆续过来了。

到社区发帖和口碑传播,完成三次招聘

到了2012年初,我们通过也赚了一些钱,因此盐科技撰稿人觉得该做自己的项目了,因此公司也就再招了一些人。

这一次我们的招聘就比较顺利,毕竟在移动互联网已经混了一年了,有了一些媒体资源,然后就是还有一些朋友支持。我们招UI的时候,就有Iconfans这种专门做移动互联网UI设计的专业社区发帖,所以我们收到的设计师简历,质量都相当高。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