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声识主人故事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拿了一匹自家织的上好的黄绢到集市上售卖。没料想到,走到半路上,天下起了大雨,此地地处偏远,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竟无避雨之地,农民只得把绢展开来顶在头上遮雨。
雨越下越大。只见远处的雨中奔来一人,浑身湿透了,身上连一根干纱都没有,冷得直发抖,这人请求到农民的绢下避雨。农民见这个人可怜巴巴的,就答应了。过了一会儿,雨过天晴,卖绢的农民正欲背绢赶路,却被那个请求避雨的人一把拉住,说绢是他的。卖绢农民大怒,双方于是争执起来,两人各不相让,竟大打出手。路人纷纷劝架,他俩争执不下。无奈,只好到官府请求太守明断。
太守问明缘由后说:“你们各有其理。那绢上可有记号?”
二人回答的记号相同。
太守叹了口气说:“这样吧,既然你们都说这匹绢属于自己,说的记号也都一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证明这匹绢是自己。干脆这样得了,我把这匹绢一裁两半,你们两人一人一半,免得再起争执。”卖绢的农民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只得答应。
两人离去后,太守马上派人悄悄地跟在他俩的后面,听他俩说些什么。盯梢的人一直跟到集市,只见卖绢的农民碰到同村人便满脸愤恨地诉说了刚才的遭遇,大骂太守是糊涂官。另外那个人呢,手拿着那半匹绢得意洋洋地在街上叫卖,价钱喊得特别便宜。盯梢者立即报告太守,太守命令将两人喊回来,那个骗绢的人见此,知道骗局败露,只得老老实实承认自己行骗的行径,将绢交还给卖绢的农民,并受到应有的惩处。
是的,绢又不会说话,凭什么来判定绢的主人是谁。太守的聪明之处在于,先把绢一分为二,让两人各得一半,对于太守的这种不公平的判法,绢的真正的主人肯定会心存不满,骂骂咧咧在所难免,而那个行骗的人呢,由于半匹绢得来容易,并不在意,很自然地就以低价高声贱卖,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