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需求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论文

文章 2019-07-16 20:52:44 1个回答   ()人看过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使得物流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进而带来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然而,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校过分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企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其在人才市场上缺少竞争优势。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笔者以昆山地区物流企业为例,通过分析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提出改变传统的专业培养思路,建立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策略。

1昆山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昆山位与长三角地区,是一座新兴的商贸城市。由于昆山经济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昆山市政府相当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行业监管,加快物流企业发展,积极促进物流业与生产制造业合作,提高物流企业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数据统计,昆山物流管理人才的层次结构接近于金字塔,物流从业人员中,9%的岗位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具备较强的战略判断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主要负责整个部门的管理和组织,属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47%的人员主要负责具体项目的执行和运营管理,属于中级管理人员;44%的人员主要负责具体事件的操作,如货物上架、运输、包装等,偏向于体力劳动,为初级水平。由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昆山物流行业对中、初级人员的需求巨大。而昆山企业中的物流从业人员来源于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岗位转移而来的农民工、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等。职业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昆山物流人才的主要来源[1]。

2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不明确[2]

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出现“闭门造车”现象,较少经过企业调研,较少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较少考虑当地经济和发展的需要,以致专业定位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不符,学生所学知识难以满足企业岗位需要。除此之外,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专业设置过窄,各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沿用本科教育的方法,忽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没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2实训资源缺乏

各院校虽重视实践性培养,但实训设施有限,只能通过企业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主要以校内教学为主,利用实训室已有的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校内实训室由于受资金、场地等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建成符合教学需求的实训基地,大多实训基地存在综合性差、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导致校内实训教学与物流行业的发展相脱节,实训教学效果较差。校外实习主要以校企合作方式展开,通过学生在合作单位实习,加深学生对岗位需求、岗位能力的认识。然而实习岗位比较单一,主要是与仓储物流相关的岗位,从事的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工工作,工作性质重复、单调,很少被安排在与物流相关的领域,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与实习过程中形成的岗位能力不符,造成学生心理落差较大。

3教学方法落后

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上课时,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形式单调,缺乏趣味性;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脱离实际,违背职业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相背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物流只限于理论掌握阶段,很难应用于实践。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企业最看重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了,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4师资力量薄弱[3]

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崛起的行业,专业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大多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本身不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主要由管理类、交通运输类等相似专业演变而来,没有经过系统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物流方面处理问题的方法一知半解,缺乏物流学科新知识、新理论的研究和培训,不能把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师资整体水平一般,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发挥。

3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是在充分调研昆山地区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物流管理应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职业领域、职业能力的分析,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建设指导,培养面向地区性物流园区和企业,在一线从事中基层物流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使得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2构建符合物流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

1物流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需求分析[4]

针对昆山人才市场的需求统计,对物流相关职业进行仔细和认真的研究,以企业工作的内容为出发点,挖掘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确定学习任务,以此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使得课程设置符合企业人才需求。通过对毕业生、物流企业调研发现,目前物流行业岗位存在第三方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业物流、国际物流等四大职业方向,学生所从事的主要有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几方面的工作,结合具体的岗位设计整体理论框架和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目标明确、学有所获进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2构建“1+4+N”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昆山经济、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得出昆山物流行业对中、初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巨大,剖析其岗位素质要求,搭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完全相符的“1+4+N”的体系框架。“1”指职业能力专业平台,即专业课程平台,“4”指制造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商贸业物流、国际物流等四大物流职业方向,“N”指选修课,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未来的规划任意选择部分课程,选修课共计13学分。第1、第2学期重点学习基础课程,如“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等;第3、第4学期重点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如“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第5学期为专业方向技术课学习阶段,如“国际货运代理”、“生产运作管理”等;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并有对应的教师进行指导。“1+4+N”课程体系满足了昆山物流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中不仅设置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而且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专业选修课,根据昆山企业需求特点和学校特色把专业分为几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选择,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有用人才。

3采用“三阶段,三循环,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阶段”即物流认知实习阶段、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和毕业实习阶段。一年级的认知实习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前的重要环节。通过认知实习,走出去,到社会去参观、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应对等的实际状况,以亲身感受与体会社会的发展及变化,了解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及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业务流程等相关工作。二年级的企业顶岗实习是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物流企业岗位,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加以运用。三年级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前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学生兴趣及所选专业安排不同的就业岗位,结合四大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敬业精神,使学生得到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从事技能应用工作的初步能力,完成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三循环”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三重循环,这是将理论成功运用到实际的有效途径和理想的做法。

它大大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工作做好准备。学生需要找出自身学习的相关知识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后续的学习中重点强化相关知识,使学生直接从学校融入企业,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专业设置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规律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过程。通过校内基础技能学习、校外职业认知实习→校内职业技能学习、校外顶岗实习→校内综合技能学习、毕业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5]。“三结结合”即德技技、理实、课课证相结合。“德技结合”是指物流专专业在专业课课程研讨时,共共同探讨各门专业课程程涉及的德育育教育资源。教师备课时时把德育教育育与专业知识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时加强自身的的道德修养,不仅专业知识识和技能与社社会接轨,思思想品德也能能符合社会需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在在讲述理论知知识的同时引引入品德方面面的案例,通通过分析,加强德育方面的教育。此外外,在体验式教学法中中,教师通过过设置情境,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行角色模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体体现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程度,还体现现出团队合作作精神、为人处处世的态度等等德育方面的的内容。“理实结合”是是将理论用于于实践的一种种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学中引入真实实的工作任务,在任务完成成的过程中加强理论知知识的学习。“课证结合””是把专业涉涉及的单证员员、助理物流流师、助理采采购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人才培培养目标结合合起来,把课课程内容与证证书考试范围融融合在一起,保证学生考考试通过率。

4构建校校企合作平台台

为达到到物流管理专专业学生岗位位职业能力的的培养要求,使学生能够够在真实职场情境或真实企企业环境下完成相应实实践技能的锻锻炼,物流管管理专业与企企业合作,学学生通过企业业掌握了实践技能,企业员员工加强了技能培训,成为与行业业交流的重要要窗口。一方方面,校企共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和实验实训室,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与与教材,共同同进行员工与与师资的培训训,使学生更更符合企业需需求;另一方面,双方定期期开展双向性的技术培培训和技术合合作,让双方方能共同渗透透到对方的日常工作和生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专业教教师进入企业生产现场场,与企业人人员共同研讨讨流程管理、物流操作等等课题,同时时企业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方案、培养计划的制订订,参与课程程标准、课程程整体、单元元设计、学习习情境等设计计,参与课程教学与实践环环节辅导,使双方的合合作能进入良良性循环,形形成“共生型型”关系。

5建立“双师型”专专兼职教学团团队

构建一一支校企合作作的“双师型型”素质的专专兼职教学团团队,重视利用企业和社会会资源,促进进学校与企业的全面沟沟通与合作,实现技能型型、应用型的的人才培养目标标。校内专专任教师,要要有敬业乐群群,对工作精精益求精的态态度,掌握本本职工作基础理论,能运用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决问题,对本本专业最新成成果有一定了了解。教师要要不断加强知识的更新与学习,不断提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自身身素质,学校校也要协助教教师实施能力力提升计划,例如,学校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培训、专业实实践技能的培培训、安排教教师到高校继继续进修、选选派教师进企业访问学习和和组织企业人员与学校校教师深度交交流,使教师师能够与时俱俱进。企业兼职教师是由本专业聘请的一批在企业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构成的,由于兼职教师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讲课过程中,能够融入企业案例,使学生对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教学效果良好。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共同开发实训基地,课程成绩的评定由专兼职师资共同负责完成,实现了课程成绩评定的多元化,打破了终结性考核的方式,融入了过程性考核。

4结语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是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要逐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科学、有效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物流业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