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沈从文与《边城》

文章 2019-07-16 19:45:54 1个回答   ()人看过

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与《边城》的解读。

解读沈从文与《边城》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在创作思想上,主要是注重湘西地域性的古朴民风、淡淡的乡情,突出一种原始典雅的人性美。他极力探索下民的风雨人生,揭示人生规律。他的着笔点在渡口、码头、石板街、店铺、石拱桥、山间人家、水上船民。这一切都是在他逃学与从军的特殊学习方式中习得的。

读沈从文的作品既有山风扑面、爽心润肺之感,又觉有水性柔美、滴水穿石的钢强之情。春季山风可 是他的风度,水的品格与性情是他的处世之道;看得出温柔中的倔强与倔强中的温柔紧密地结合。当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深受残蚀的时候,他用一种自然美去点化 它,以唤起千百万民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他同样用这一手法,呼唤一个愚昧民族心灵上的觉醒。在他那一串串的字符中,看不到刀光剑影,更嗅不到战火消烟,然 而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浊流,在盛开的玫瑰花中带有尖尖的刺角。读者可感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正如金介甫说:“沈从文的 乡愁就像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流动在他和他的民族记忆中的是一条染红的河流,是一腔斩不断的乡愁,是一种古老情绪的振颤,是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体现。”

《边城》是中外读者交口称赞的精美的艺术品之一,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是以30年代 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以湘、渝、黔边交界的茶洞渡口为描述对象,以老船公和外孙女的生活经历为载体,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那种人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条清澈见底的茶洞河畔的渡口中,住着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船公和他的外孙女。他们任风吹雨打,长年累月摆渡,护送日月星辰,过着山里人宁静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外孙女翠翠慢慢长大了。奔波于湘、黔、渝做生意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在翠翠爷孙俩护渡中,兄弟俩不约而同地爱上了翠 翠,而翠翠的心里只有傩送。爷爷不知外孙女的心思,二佬的双亲也猜不透年轻人的心,按照苗家人的礼节,把翠翠“放话”给大佬天保,为二佬傩送也物色一个富 家的千金,并有碾房作陪嫁。但傩送宁愿要渡船也不要碾房。在河边游水长大的天保怀着重重心思竟然在一次乘船外出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不已,外出未归。老船 公在一次山洪中谢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老船公。翠翠依然在渡口的船中静静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中人物的塑造是以湘西30年代那真挚、朴实的山民为原形而设计出来的。作品的主人翁翠翠是一位美丽、聪明、大方的苗家姑娘。她能歌善舞,过着无忧无虑的清平生活,只有当爱情的潮水凶涌而来时,自己才觉得彷徨不安,这恰恰构成一幅苗家姑娘从少年走向成熟的人生画卷。老船夫是一个为人厚道善良、勤劳朴实、待人诚实、勤勤恳恳、乐于助人又富于敬业精神的苗家阿公。他以苗家老人特有心境来关心下一辈。在翠翠的终身大事上虽然操心,但还是由“翠翠自己做主”,塑造了一个开明、自主的老人形象,说明苗家人千百年来婚姻的自由。至于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爱情生活中荡起的涟漪,更能增添故事的曲折性和趣味性。天保、傩送兄弟俩的勇敢、剽悍、诚恳,富有进取精神,撑船下海,肩挑背驮,样样在行,那典型的苗家后生形象浮现在眼前。当地有权有势的富户船总顺顺,出船下海也是一马当先,与伙计也如亲戚朋友之一般。就连奸诈的商人屠户,当老船夫站在摊前时,也要有意给 他多砍点或赠送一刀肉。沈从文笔下完完全全是一副老少无欺、理想化的人间天堂。这种山美、水美、人性美融为一炉的写作手法不是该篇独创,在他不少作品中亦 有。从而证实他自己说的:“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20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达到自己理想化的艺术境界。

在这里,自然不是人们欲望索取的对象,而是处于与人类一样独立平等的地位。禽兽会做梦,草木能谈吐,边地茶峒独有的山光水色、地域风貌、地方风物、民风民俗等都是有灵性的存在,它们不仅赋予了人类以生命,而且它们的灵性与人类的灵性也是互动和相互依赖的。

比如翠翠。小说中翠翠的一出场,作品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首先写翠翠常年跟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披星戴月,皮肤自然变得黑中泛红,显示出力与美。其次以 触目的青山绿水与清明如水晶的眸子相对映,描绘明亮而幽深的眼睛,勾勒出纯洁而可爱的少女形象。进而以“黄麂”喻人,自然既养育她又教育了她,为人天真活 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作者选取了自然环境中的三种典型事物,把一个勤劳、善良、 聪明、纯洁的山村少女形象描摹得像浮雕一样突现在读者面前,这里把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写,找到了湘西少女翠翠的生活特点,既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又超越自然。这种恬静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少女们的性情。生活

在湘西农村的乡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以风雨为伴,与日月为伍,人与山与土地形成了一种天然联 系,凭着双手来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作者把翠翠与自然山川灵气融为一体,使翠翠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气息。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良好的道德风尚,理想的人物范型也凸现出来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边城》把这一切巧妙地编制在一起,凝固在个人之外的场景因而也更具典型意义。

小说是用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的。《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具有独到之处,人物的命运完全是依照苗乡 的生活规律而铺张安排,尽量捕捉自然界与社会中永远留在记忆中的生活物象,像绘制珍珠图景那样拼凑粘合起来,一层层地深入,一层层地向纵深发展,以小见大,以虚见实。在处理人物命运时玩了高档手法。如人物春风得意时,却尽情掩盖那种喜悦心情,控制大起大落的分寸与尺度,不让其达到癫狂的程度,可谓喜中不 尽喜;而命运操在险滩激流中时,作者尽量避开悲剧的正面冲突,借用次要人物的闲谈而道出来,减少悲剧的凄凉程度,可谓悲中不见悲,减缓人们心里承受的坡度,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边城》的亮点。作者把人物揉进一个浓厚的风俗环境中,利用风俗 来铺摆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湘西原始古朴的民族风俗。如清澈见底随手可摸的小河,千百年来挂在河边的苗家吊脚楼,穿着节日盛装,男女老少立于河边,人 山人海观看一年一度端午龙舟赛,河边水车、碾房、渡口,悠悠的月夜中传来男女青年夜伴歌声??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另一方面,《边城》的成功与语言的 巧妙运用是分不开的。其基本语言是湘西方言。作品中尽量选用湘西精炼、朴实的语言,避开那些苦涩难懂、深奥费神的次方言土语,采用俗语和接近生活的口语, 就是比喻也是山民们经常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在语言的表达方面,做到新奇、状物、传神,让读者感到犹如一阵山风,清凉宜人。因此凌宇 先生在编《沈从文小说选》第二集中这样评述:“所以这一切,作者企望用下层民众中保留的健康、纯朴、充满活力的道德原素来救治虚伪、怯懦、自私的民族老化 症。??他看到了历史演变的无情规律,眷念着乡村社会朴素的人情美,但总是不断地遭受现代‘文明’的洗刷和吞蚀。”从而达到他自己所说的“我的过去痛苦的 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故事上,方得到排泄与弥补。”

作者极力地渲染人物的人性美,失去了阶级性及人原本的丑恶的一面,这只不过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但这丝毫不减作品的艺术魅力,它不愧是苗族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生命是由身和心合而成的,其中以心灵为主体,边城的人们在自然长期的融合中,早已形成了对自身的独特观照,赋予了自己生命一种独特的意义。在边城,生死 自然,爱恨自然,所有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 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的身上:成人之美”,这种给予自身的独特观照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 年老的一代渡船老人、顺顺、杨总兵等,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年轻的一代天宝、傩送、翠翠也是正直、仗义,豪勇、乖巧??。在他们身上,都尽显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功利性、非社会化、自然性的诗情品质,展示了一种阔大、庄严、浑厚而又不失浪漫的品质。 比如渡船老 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管理渡船,无论刮风下雨、寒暑春秋,他都

非常地忠于职守,虽然清贫,但从不贪心,有时候给他一些,他都一概极力退还,在不得已的情况 下所接受的一点好处,也总是想方设法地超量去报答,“凡事求个 心安理得”。比如书中有这段描写:“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 着说:‘不要拦我!’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 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 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翠翠说:‘爷爷,我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铜子取出.送给翠翠。”在这段描写中,爷爷的憨态固执和天真在许多细节上层露无遗,而些微小事,又是反应庄严凝重,二者的反差,已经明示着人与自身的物欲关系,它们是那么的单薄。

因为与自然的平等交流,天性上的互相依赖,这里的人们在把自然当作活的有机体来信仰佑护敬畏的同时,也消除了自身的物欲功利关系,人与人之间更是产生了和谐亲近审美感受的向往和回归。《边城》在展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时,也处处注意充分表现这一点。

比如亲情。渡船老人对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疼爱有加。十七年前,独生女背着他有了一个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 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最大的心愿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这种无私的亲情的爱的展示,使 我们看到了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比如友情。这里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私狭隘、贪婪世故、阴险狡诈,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阔 豪爽、光明磊落、正直道行。船总顺顺便是其中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喜欢交朋友,慷慨又能济人所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 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还有那当年向翠翠母亲求爱遭拒的杨总兵,在渡船老人死后,不仅赶来帮忙,而且担负了渡船老人的 重任,照看起了翠翠。这种友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一种相通、一种互为依赖关系的高层面的展示。

比如爱情。天宝爱翠翠,傩送也爱翠翠,他们不吵不闹,不动干戈,也不凭借自身地位向翠翠施加压力,而是分别通过托媒搭桥的“车路”和唱歌传情的“马路”向翠翠求婚,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这种至情至性的方式也是人类要成为自然界中最高贵物种的前提之一。

凡此种种,视角在不同空间、时间、情绪、心理段落中穿插跳跃,浅浅深深,沈从文不动声色地架构了一种生态系统。也因为这种人类系统中业已消亡的生态系统 的构建,沈从文成为了现代文坛上的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那么,沈从文为什么要架构这样一种生态系统,意义或目的何在?因此有必要再探讨一下《边城》外的沈 从文。

我们知道《边城》并非写于湘西,而是写于代表了皇城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过程中的北京和最和国际接轨的现代大都市上海,是沈从文远离家乡,从

乡下跑到 大城市,目睹了种种似乎聪明、稳重、尊重文明表面下隐藏的腐烂、庸俗、自私、小气、功利,感触到了极端物质化利益化之下“毁人于有意而无意中”的潜在灾难 的降临,体会到了现代文明进程中对人类内在生命的剥夺,他深深忧虑着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本质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消失沦落。因此当他再次反观故乡时,故乡人 民自然不做作的真性情,蕴藏着蓬勃生命力的民风民俗。清澈诗意的自然风光给了他一种新的生态创作视野,他超越了人与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与生存在地球上的 万事万物的征服控制的关系,终于从生态主义更高层次的角度建构了《边城》。由此,才有了《边城》出版题记时的这段宣布,他说,他的这本书,是给那些“极关 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的。请注意这里的“空间与时间”,也就是说,沈从文极为强调的是《边城》中构筑的生态时空感,人类只 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整体关系,在这个整体关系中,人类是成员,而不是主宰,它的存在依赖着整体系统规律的调控, 而不是由人类来控制生态系统规律。惟有如此,人心才能得以净化,人类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构建生态链的永恒世界。从生态整体系统规律出发,我们应当重新审视 以人类为中心的文明。 人既然属于它的自然,便是自然整体图景中的一个成员。“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他在《边城》题记中还这样写到:“这作品 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J’’他在提醒我们要为自 然,为人类自身自然意识的觉醒,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而写作。我想这同样也是今天我们再次解读《边城》的意义所在。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