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想到的新年寄语
寓言故事想到的新年寄语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寓言故事——“十个老头喝酒”。说是有这么十个老头是好友,又是同好“杯中之物”的酒友。他们常常聚在一起,把各自带来的酒同注入一个大的酒器中,加热之后,大家围坐炉边,从酒器中一一再盛到个自的酒杯里,边喝边聊,快活无比。一年一年,从未走样。尤其过年的时候更是如此。这一年的新年快来到了,长胡子老头突然动了私心,他想,年年如此这般,我今年何不带一瓶白水去充数呢?反正还有他们九个人带的九瓶酒,一瓶白水往里一羼,神不知鬼不觉,谁能喝得出来?岂知鬼使神差,黑胡子老头、花胡子老头、黄胡子老头、短胡子老头、卷胡子老头.......其他九位胡子老头,也都不约而同地萌发了此等私心,结果到了年夜,大家围坐炉边纷纷倒入个自带来的“酒”,待每人喝到嘴里,你望我我望你,人人都是一脸的尴尬。
这个寓言故事实在是好!好就好在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公与私的辩证关系。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球村”,如若人人都想在别人身上“抖机灵”,吃亏的终归还是自己。
我真想建议国家教委,把这篇寓言故事编到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对冲龄之岁的少儿进行“亏人即亏己”的道德启蒙教育。
记得小时候还看过另一个寓言故事——“盲人(说)摸象”。说是有一位国王把许多盲人召到面前,问道:“你们都‘看’到过(实际是‘摸’到过)大象吗?”盲人们纷纷说“看”到过。国王便说:“那你们说说看,大象类似什么?”摸到象牙的说,大象“像芦笋根”;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簸箕”;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石块儿”;摸到大象鼻子的说,大象“像木棒子”;摸到大象腿的说,大象“像木柱子”;摸到大象脊背的说,大象“像张床”;摸到大象肚子的说,大象“像大瓮”;摸到大象尾巴的说,大象“像绳子”。自然,盲人们都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
这个寓言故事也很好。好就好在它也深入浅出地阐发了认识论上“以偏慨全”的辩证观点。我们虽然是耳聪目明的正常人,但在生活中评人论事,犯“盲人摸象”错误的,实在是俯拾皆是。
我同样想建议国家教委,把这篇寓言故事编到初中低年级的教材中,对青春前期的少年进行“全面观察、分析事物”的唯物辩证启蒙教育。
其实,这种教育,何止是少年儿童?邓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末,曾语重心长地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在教育。”他老人家所说的“教育失误”对象,自然是全民。从全民的角度上说,这种“抖机灵”式的私心,这种“盲人摸象”式的思维方法,在小平同志此番讲话之后的二十年,竟然有流行天下之势。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莫大悲剧!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如果说“十个老头喝酒”的寓言算作“认识论”的范畴,“盲人摸象”的寓言,就应该列入“方法论”的范畴了。但这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可以机械割裂的:认识论上的“私”,往往导致方法论上的“盲”。在认识论上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把人生在世的基本立足点,定位于“私”,看待人和事就很难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这使我不由得又想起另一个寓言故事:“疑邻偷斧”。这个故事说,有一个人丢了把斧头,他无端地怀疑是他的一位邻居偷了。于是,这位邻居的一举一动,在他眼里都像是“小偷”的动作;忽然有一天,他在自己的家里找到了这把斧头,再看他的这位邻居,一举一动,却又一点儿不像个“小偷”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不用发挥了。但有一点我觉得应该提醒:“疑邻偷斧”的这位主人公,在我看来,虽然少了点儿辩证思维,也应属于“私心大、疑心重”一类人。但他找到斧头后,前疑尽释,至少自己开脱了自己。也勉强算作“正常人”吧!然而,如果我们假定,这位主人公,即使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但他认定这把斧头,斩钉截铁就是被那位邻居偷了。只不过这位邻居“做贼心虚”,诚恐在他的“透视万物”的灼灼目光下,早晚有一天会东窗事发,所以,趁他有天不注意,把斧子又偷偷放回主人院子的某个角落,希图瞒天过海、欲盖弥彰!不想,我们斧头的主人公是何等精明之人,岂能被如此三脚猫的小把戏给糊弄了!?因此,他的这位邻居,在他眼里从此成了彻头彻尾的“贼”。寓言的结局,倘真如此,读者诸君又该做何联想呢?
不要以为我重新安排的故事结局,是耸人听闻、画蛇添足。看看我们周围,有如此丰富想象的人,或者,有如此“生动”思维方式的思想流,难道还少吗?那么,这究竟是认识论的立场问题,还是方法论的观察问题呢?显然,极度的私心误导了立场,立场既错,方法的偏颇就在所难免。可以断言,这个“新版”的“疑邻偷斧”故事结局绝非子虚乌有,丢斧头主人公的思维定势,浓缩了当今我们民族思想领域走向的孱弱和乖谬。
我们中国人似乎正在富裕。吃的有了,喝的有了,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或很快将有。而没有的恰恰是深刻的思想!而没有深刻思想的民族,前行必定不远。
新的一年之际,几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真能振聋发聩吗?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