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远门日志随笔

文章 2019-07-16 19:09:28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十九岁以前,我除了到过离家六十里的县城外,没有到过更远的地方。

一九八四年,我因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需到远离故乡两百多里的城市上学。

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父母和妹妹们都十分高兴,妹妹们甚至还到处奔走相告,仿佛是他们考上了似的,而主角的我,却表现得没有他们高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未得录取通知书前,我的一个教书几十年的叔伯哥哥告诉我,根据我的高考成绩,补习一年一定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因此,他建议我补习一年再考,并说可给招办打招呼,在中专录取投档时将我的档案拦下不投。我将此事告诉父母后,父母说象我们这样的家庭,能考上中专已经是祖上积德啦,要求我立即告诉我哥将我的档案及时投档。

确实,对于我所在的贫困落后的山区农村来说,在那个年代能考上中专跳出农门可以说是光宗耀祖啦!因为,当时我所在的公社,自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以来,只考上了三人(两个中师、一个中专),我是第四个考上的。因此,尽管我没有父母和妹妹们高兴,但还是觉得不错啦,毕竟能考上的是凤毛麟角。

在高兴过后,因只十来天时间就要到校报到注册了,父母和妹妹们都为我即将上学的事忙碌着,先是父亲和我挑稻谷到隔家三十里的区粮站交粮转粮食关系,接着到村里、乡政府下户口转户籍关系,再是到读高中的学校和县团委转团组织关系。在父亲和我忙碌了几天把外面的几个关系办好后,母亲也为我的事忙碌着,母亲先是叫我与她上街找裁缝新定订制了一套衣服,又给我买了一双解放鞋;接着是给我准备在车上吃的东西。尽管我反复说我晕车,在车上一点东西都不敢吃,但在我走那天,母亲依然给我准备了一大包吃的。令我感到惊异的是,里面居然还有两个煮鸡蛋。这对当时的我家来说,可是十分稀罕的东西,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只有在每年的生日那天,才能吃到煮鸡蛋,而且只有一个。看来,出远门上学比过生日的待遇还高许多。

在一切都为我准备好后,父母开始考虑要不要送我去上学的问题。

由于母亲担心从未出过远门的我会在途中遇到危险,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因此提议由曾经到过我现要去的城市的父亲把我送到学校(本来,她也考虑送,但她从未出过远门,连县城都未去过)。母亲的理由是:远隔几百里路,虽是坐汽车去,但途中还要转车,下车后又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达学校,外加儿子又晕车,又从没出过这么远的门,而且还要搬箱子(装衣物用)和棉絮。

但父亲却不同意。他说:男子汉应该顶天立地,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何况都十九岁了,要是在旧社会,都已是当爹的人了,难道一个人去出躺远门都怕不成?让他自个儿去,也算是接受一下锻炼。

母亲听父亲这么说,也就没再说什么。

说实话,尽管我已经十九岁了,但因生性胆小,在县城读了一年书也几乎未到街上逛,可说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而现在要去的城市不仅路途远、不知在何方,而且晕车厉害,因此,从内心来说,我一个人去还真有些害怕,是很希望父亲送我去的。但父亲不送我去,并不表示他不爱我。他不想送我,我猜测除了上面说的原因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我们家的经济极其困难。当时,我知道的情况是,光为我上学作准备就将家中所有的钱都花光了,连我上学的路费都还需现借,如果父亲还去送,来回的车费、食宿费等开销起码要花二十多元。二十多元在现在来说是一笔很小的钱,但在当时特别是农村家庭却是一笔大数目。二是确实没有送的必要,难道一个十九岁的大男人会走丢啦?!

尽管我内心希望父亲送,但知道不送后,也没有向父母说出我请求他们送的想法,而是抓紧做上学的准备。

我去那天,父母和妹妹们都很舍不得我离开,一直送我到很远都不愿回去,母亲和妹妹们,还流了不少眼泪,最小的六妹还哭了起来,仿佛我这一去,就再也不回家似的。一路上,母亲反复叮嘱说:“路上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到校后立即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在学校要自己照顾好自己,一定要努力搞好学习,争取以后有一个好的前途。”父亲则一言不发,表情比较沉重,仿佛为不能送我去上学而过意不去。我说:“爸、妈、妹妹们,你们回去吧,只要几个月,到过年我就回来了。我到校后,一定会经常写信回来报告我在学校的情况的,你们放心吧!”

父母这次送我,与以往不同。一年前我到县城读书时,因有父亲送,母亲只送了很短的路程,以后相送也是如此。而这次父母都送很远……我想,父母送我很远,也许我以后要走的路就很远;父母希望我以后有一个好的前途,也许我以后就有一个好的前途。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