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读》读后感

文章 2019-07-16 18:44:29 1个回答   ()人看过

颇感内心浮躁,大部头典籍无法下咽,便找来《旧文重读》来看。这本书选编了朱自清、夏丏尊、胡适等大家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彩文章,涵盖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虽然年代略显久远,但对于当今语文教学仍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现挑选印象深刻的几段文字与大家共勉:

“……从这里可以看出青年人虽然不信古,不愿学古,可是给予适当的帮助,他们却愿意也能够欣赏古文学,这也就是接受文学遗产了。”

——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

在动漫化、弱智化读物盛行的今天,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红楼梦揭密》、于丹《论语心得》等可以成为“洛阳纸贵”的流行书,固然有网络和电视媒介的作用,有赶时髦的成分,但其本身也说明:青少年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不要读书,关键是我们究竟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帮助”。规定篇目,进行考试号召读经典,固然是一种帮助,但是否“适当”?躲在象牙塔里搞精英文化的专家可以对易、刘等表示不屑一顾,但天天与学生接触的广大教师却不得不扪心自问:我究竟为学生提供了怎样的帮助?我们可以向易、刘等先生学习一点什么?

“……我的国文都是从看小说来得,倘若看几本普通的文言书,写一点平易的文章,也可以说是有了运用国文的能力,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去理解国文,这可使我有点为难,因为我没有被教过这是怎样地理解,怎么能去教人。如非教不可,那么我只好对他们说,请多看书。”

——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

周作人学国文的经验看起来有两点:一是传统的——先集中识字背书,所谓“通经必先识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书、背诗、写字。二是反传统的——读小说、读闲书。所谓反传统是指他没有在读经书、写八股文、试帖诗上花大力气;而是读外国小说,读古白话小说,这是能通白话的路子;由古白话小说而至于《聊斋》和其它文言笔记,这是由白话转到“文言的径路”。结论是请多看书。

这些话确实“平庸极了”。但是它们同样是正确极了。丹麦当代语言学家叶斯柏森说学语言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里去游泳”。可是我们通常做的却是在岸上给孩子们身上洒水,教他们“分析”游泳动作;讲解此动作“好不好”,“为什么”,彼动作是如何“用法”,什么“规律”。以为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可以收“举一反三”之效。然而,“不下水游泳”则“举百不能反一”。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结果是学生一头雾水,“下水未有不溺死者”。

由于篇幅的关系,不能将各家之说一一列举在此,但名家之言句句发人深省。这许多年过去,语文教学仍存在过去的种种弊端。学生被众学科的题海战压得分身乏术,除了在课堂上接触有限的几篇文章外,课外阅读成了一种奢侈,更被视为“不务正业”;家长急功近利,用各种课外辅导班压缩学生的阅读空间,却又期望课堂教学出现奇迹,寄希望于语文教师的言论句句命中考点,只求花一分时间换十倍功效;教师少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力,为应试而不得不审时度势,凡考试内容必讲,凡与考试无关内容统统省略,只重技法,忽略内涵的深入,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阵地迟早“沦陷”!忧心忡忡,忧心忡忡!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