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芹菜散文随笔
我的家乡山东平度,自古以来就有种芹菜的历史,而独城郊马家沟村出了名,我要对马家沟芹菜来个特写,用了这个题目,没有沽名钓誉之嫌吧?因马家沟村也属“平度”这个家乡,且离我的真正老家也就十多公里吧,带着这种愿望来写,就会感到一种亲切感,一写家乡的芹菜,就会有许多感情要自然流露出来,有许多憋在心里的话要说。这不,又快到“青岛马家沟芹菜节”了,我就忍不住要写一写家乡的芹菜了。
家乡的芹菜据说有数百年栽培历史,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明朝。数百年来,流传着许多赞美芹菜的词语:“菜之美者,有平度之芹”、“饭煮青泥坊底芹”、“香芹碧涧羹”等等。为了了解家乡芹菜的延续历史,我又特意详查了《平度县志》,是这样记载的:“1950年,从潍县引进‘大叶黄’芹菜,色黄、皮薄、梗中空。经过科学实验,隔行种植,促使杂交,提纯复壮,单株选种,至1952年,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平马1号’芹菜……”这就足以说明家乡芹菜的栽培历史和起点了。
话说到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说的是1945年8月,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就住在离我老家七八里的朱家井村,指挥解放平度城的战斗。临战前的一天晚饭时分,当地的一个炊事员炒了一盘马家沟芹菜,飘散着馥郁的香味,吃起来鲜嫩可口,许司令马上让警卫员叫来了房东,问这芹菜怎么这么香脆?房东只简单回答:俺平度这里多处种芹菜,不过最好吃的要数着马家沟芹菜了。马家沟芹菜不仅嫩脆可口,还清热解毒,人吃了免灾提神。许世友司令听了连连点头,接着转向林浩政委,不无幽默地说:“这次吃了马家沟芹菜解个‘大毒’。”过了12天后,也就是9月10日这天,许司令率胶东军区从三个方向攻克了戒备森严的平度城,活捉了汪精卫所辖伪治安司令王铁相、伪第十二师师长张劲山等,歼敌6000余人,为当地人民解了“大毒”。这个传奇故事一直在家乡流传。
儿时所见芹菜很少,而多见芹菜心,因过去的人们大都不吃反季节菜,春、夏天也就没有种芹菜的,只有到了秋天才开始种,到了腊月、正月,正赶上过年卖个好价钱,也就是家乡菜农说的挣个“功夫钱”。到了卖芹菜心的时候,用手捏着一棵棵芹菜,精心地择着芹菜心,一棵芹菜只能择三四根心,价格很高,而择下的芹菜梗就不值钱了,买的也很少,因正值过大年的时候,大都买点芹菜心过个好年。所以,那时见到的大都是芹菜心。
儿时见到的芹菜心,是父亲骑着自行车进城赶集买回来的,感觉是那么的新鲜、脆嫩,颈儿白生生,叶儿黄灿灿,煞是好看,招人喜欢,也显得有点贵重的样子。现在我仍清晰地记得,随着我渐渐长大,每每父亲从城里买回来芹菜心,我就争抢着放到东墙根的小土井子洞里,用潮湿的土埋在靠洞口处的洞壁,便于空气循环,储存的芹菜心很好,一直一个多月都很鲜嫩。每当来客来人,只要大人一说,我就争先下到小土井子里,扒拉开泥土,挑选出几棵芹菜心,再把湿土精心地埋好,这是当年呵护的美味佳肴,肉心炒芹菜心,就是吃的那个鲜亮味,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且越嚼越香,那时的乡村里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这道菜,也不是哪家都能吃到的。那时家乡的芹菜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价值。
后来,随之改革开放,各种各样的芹菜充斥市场,实梗、二梗、芹菜心、山芹等比比皆是,难分伯仲,根本就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生产的,市场的芹菜多了,那时家乡的农业特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马家沟芹菜宣传的力度也不够,与别的芹菜相比,没有优势可言,家乡种芹菜的越来越少了,这样一来,就很难吃到马家沟芹菜了,市场上买卖的芹菜根本就没有那种芹菜味道。吃着市场上的芹菜,人们却在怀念着本地的那脆的芹菜,回味着那清香的芹菜味,口舌生津,耐人寻味。更期盼着等到哪一天再吃上家乡的马家沟芹菜。
直到2003年,家乡的决策者们才猛醒过来,对“马家沟芹菜品种资源保护及标准化技术研发”项目申报立项,建立了马家沟芹菜生产示范基地,采取马家沟芹菜品种提纯复壮、完成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实施芹菜产品分级包装等措施,使家乡芹菜重新进入了精品特菜的行列。通过举办“青岛马家沟芹菜节”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打造了马家沟芹菜品牌;通过一班人进京宣传,打开了马家沟芹菜销售市场,家乡的芹菜走进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摆上了上百个大中城市超市的货架,结束了传统芹菜成捆上市、地摊买卖、低价出售的历史,一棵小小的家乡芹菜,竟变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农产品名牌。如今的家乡芹菜销售火起来了,栽种面积达到了3000亩,是过去的30倍。
前些年,我曾要引领着省内外客人参观马家沟芹菜广场、展览馆。当您走进马家沟芹菜展览馆时,映入眼帘的是对马家沟芹菜栽培历史的介绍、马家沟芹菜的造型、一幅幅芹菜的美丽造型照片,折射出了家乡芹菜的一种独特美,彰显的是一种文化。各种做法的芹菜摆成了“芹菜宴”,芹菜的根、梗、梢、叶都是菜,可炒、可拌、可生吃,均有独特的味道和养生功效,家乡的芹菜登上了“大雅之堂”。
家乡的芹菜飘香,飘向了国内外市场,向世人展示了“马家沟芹菜”的风光。品尝着家乡的芹菜,我感到,既像是在品读历史,又像是在品读未来……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