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神韵 诗化意蕴

文章 2019-07-16 18:01:04 1个回答   ()人看过

汪曾祺说过:《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神韵 诗化意蕴。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神韵 诗化意蕴

在一幅如画的山水古渡头,住着摆渡的老船夫和他小孙女翠翠。老船夫年逾古稀,翠翠却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当地荣嵘城码头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健壮而英俊,且都倾心于翠翠。翠翠先遇二老,一见钟情;不料大老托人说媒,翠翠婉拒,痴情的大老精神恍惚中下船在激流中殒命。二老也离家下船了。老船夫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安然逝去,留下孤独的翠翠,翠翠只能永远在渡口伫望等待……

这就是沈从文的《边城》一个看似简单而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想,平凡的际遇与坎坷,可是表现出的却是不平凡的美。有人评价它是“最短的一部长篇小说,实际上则是一部最长的诗”,的确如此,作品中诗化的人物,诗化的风光具有一种古老的梦幻般的神奇与绚丽,使整个的《边城》充满了诗意的审美。

那么,一个如此普通的生老病死和民间三角恋情的故事,它拨动读者的心弦,幻化诗意的魅力究竟何在?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人物的神采和丰盈的意蕴

沈从文是一个有着质朴的东方人信仰的作家,“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向。”①(沈从文在萧萧的《篱下集》中所写的《题记》语)他的创作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情的人生形式”② (沈从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习作选集代序》中语)在《边城》中,故事情节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倒是人物原形的光辉与乡情风俗、人事命运,完美和谐的统一使一切光彩夺目,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使全文笼罩着一股感伤浪漫的气息。翠翠聪颖、活泼、质朴,她生活浸染在古老的风俗环境之中,长久地将自己的爱情心思埋藏极深。她的爱含蓄、朦胧、含而不露,她的身上透露出的是美丽得令人忧愁的气质,这样一个纯美的湘西女子,在小说中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利害关系的爱情,却是以永久的守望这种悲剧作为结局。沈从文以诗化语言描绘出典型的湘西人生式样,美丽善良的“人生”引向了毁灭。翠翠既是对现代喧嚣的一种历史矜持,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一种永久性的伫望。

翠翠这一人物神采的表现并非是以规定的艺术情节或是繁冗复杂的艺术描绘中来完成的,而是以一组一组流动的诗画衔接,以中国古典美学的规范形式――意境的组合与转换、流动与发展来完成的。从“青山绿水”“生养她且教育她”的自然环境到宁静渡口的悠长岁月的古朴风俗,从“对溪高崖上”的夜半情歌到崖畔孤女的永久伫望……宛如一幅幅淡淡的中国水墨画,展现出一种人性的魅力,鸣奏出一曲东方式的情爱悲歌。人物形象的光辉是在顾盼光辉的诗意描绘中衍生的,给读者一种静谧、丰盈、忧伤而又神奇的审美感受。作品中的翠翠为恋情所困扰的忧思是在“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的迷茫意境中展开的,而此段的结尾仍以“细雨依旧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落笔,这样上下情节、意境相衔接、连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散文笔法,以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使小说具有丰盈的文化内蕴,造出一种独特的现实与梦幻相交触的诗化意境。

二、自然环境的点染和社会环境的描绘

《边城》的环境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画,又有对人情世态风俗传统的社会环境的点染,是一种写意式的刻画。

小说中自然风光的描绘多半是以白描式的笔墨娓娓道来:连绵的细雨,山中黄鸟、杜鹃的鸣叫,清澈见底的深潭,屋后茂密的竹林,山上的白塔……都是山水画式的自然景物。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边城。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深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透明清澈,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笔墨质朴、恬淡、透露出边城的明净澄澈、优美古朴的乡村自然风光。

小说在开篇后不久就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了活动在茶峒这些边城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世态风情。它作为发生在溪边白塔下普通人家的平凡故事的活动背景,从人文景观的环境特点上向读者揭示了更为丰富与深刻的内涵: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角楼”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似乎没有政事干扰,没有官府“只驻扎一营由青年绿营屯丁改编的戍兵”且没有“特别变故发生”。古朴的人群,古朴的生活方式,慷慨淳厚的民情民风,含蓄执着而又刚强的青年男女,“安静而和平”的边域小城,独特而诱人的现代社会的桃花源,这就是这座边城的整体和谐的人文环境,这其实是某一类人或一类村落的群体性结构,拥有着自己相对独立文化特色、文化性格的城镇。沈从文从容客观地描述了这里仿佛一成不变的生活,从远距离的透视中描绘了边城人民世代生活的深远的历史风貌和活动背景。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环境描画的作用与蕴意,品味出作品中渗透出的诗意的环境描绘,正是这种独特的环境描绘和点缀,给这个韵味深远的故事染上了层层底色,从而幻化出优美感伤的诗意品格。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理群等著1998年版.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思和著2003年版.

[3] 《沈从文小说新论》学林出版社 王润华著1998年版.

[4]《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析》华龄出版社张英伟主编

1997年版.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