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简朴之道温情散文
爷爷过世已经三年有余了,在世的时候一直秉承着简朴的生活作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总是有那一件白色的汗衫,频频出现在每个夏天。汗衫的白已经显得有些苦涩了,身材也随着岁月走了形,但却陪伴着爷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夏日。爷爷过世前就早早留了话,虽然我不曾来得及陪伴他的离世,但那四个字依然刻在了我的心上——勤俭道德。
我以前其实一直搞不懂,我们为何需要简朴,并把这种观念秉持一生。如果说在生活艰难的时期,这是容易理解的。那么,当我们拥有一定购买力的时候,可以为自己和家人提供更炫目的生活,我们还需要简朴吗?当然,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而答案也无外乎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进行选择,我们应该说并不会执意让自己太过朴素,更多的是享受物质,更甚者吃穿无度。
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算宽裕,但拿出点钱置买衣物倒也不算困难。但爷爷就这样勤俭的过了一生,等到过世以后,用以作纪念的一件像样的衣裳也没有。想到这里,可能家人会感到一丝愧疚,好像在世的爷爷并没有获得作为人应该有的物质享受。但实际上,这何尝不是爷爷秉持一生的高节。
在我看来,简朴就是人生难得的高节,它抛却了作为人最根深蒂固的浮躁和功利,不再以单纯获取物质享受作为生活的源动力。就这一点,足以使人变得睿智,变得豁达。更为重要的是,简朴最为理智的抵挡着为人必经的诱惑,坚忍的对抗着为事必有的困顿,人的魅力也因此呈现出神性的光辉。
如今,身处高速发展的社会,物质的丰富已经轻易打消我们这样的念头,甚至拉动内需的号召还在以爱国主义的噱头不断要求着我们去消费,以制造夜郎自大的高GDP,浪费的行为比比皆是,节俭的生存理念荡然无存。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家人所期盼的出人头地,仿佛就是为了远离这样一种朴素,以获得人前荣耀,人后享乐为目的。于是,成功论迎合着时代繁荣起来。我们终于摘掉了贫苦的帽子,也迎来了汹涌的物质浪潮。交际变得功利,生活变得浮夸,作风呈现奢侈。羡慕的眼神迎来了攀比,过度的纵欲激发了疯狂。法律的条款显然难以约束,道德的规劝也略显单薄,生活陷入随波逐流的迷茫。
面对这样一种情境,已然逝世的爷爷会是怎么看呢,会不会苟同?还是要以更鲜明的事实来反击?经历过苦日子的人都是有经验的一辈,他们深知一切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把物质当作一件可以掩饰内心贫瘠的外衣。当一个人真正愿意简朴的时候,至少说明他是有自信心的,他相信别人的尊重,别人的信赖不是来源于他拥有的物质,而是他的真诚和友善。简朴,就是一张最好的名片,它揭示了我们的务实、勤恳、珍惜、善良。
当有限的衣柜已经存放不下膨胀的物欲,一件件安好却找不到去处的衣服该如何处理呢?是不是捐给贫苦地区,或是废物利用,但这些做法显然不能比及欲望来袭的速度。我们深感扔掉的可惜,却不知我们已经走上了没有尽头的纵欲之路。简朴正好把我们从既有的深渊里拉了起来,给我们以简单,给我们以真实。保持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远远不是贫困时期的一种妥协,更是我们对自我的修炼,对人生的珍惜。
前段时间有一个很火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这给太多吃货提供了猎奇的方向。而节目所谈到的各种美食却有一个同样的特点——朴实。这恐怕让那些猎奇的人有所失望,因为这些东西要嘛普通得让人味觉麻痹,要嘛神秘得充满了地方色彩,并不能一一合了自己的胃口。他们猎奇的心应该就此放回肚子里去了吧,如何还在蠢蠢欲动,那么也许这一段儿话可以稍微让他们平静下来——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生活本来极其简单,多余的只是负累,只会加剧内心的空洞。
我们为何一开始就忘记了简朴,我想应该是从功利的教育里带来的。望子成龙的思想格局,一开始就把读书和生存的目的单纯规划到日后成就的框架里。我们甚至以金钱去引诱孩子获得好成绩,这不是好的教育,也不是一个好的习惯,而一旦养成了功利的习惯,我们只会将欲望追求到底,而事实上欲望又是没有底的。即便我们一心想要让家人过得好点的想法,听起来也是滑稽的,我们可以给的应该是足够多的关爱,足够多的自由,而不是用冰冷的花岗岩为他们修筑一个富丽却不真实的城堡。
我们在生活艰难的时候选择了简朴的生活方式,那么当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了,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事实上,当我们消除掉过度的自我关注以后,有太多需要我们去关心的。教育的痼疾,环境的恶化,世风的浮靡,人心的伪善,无一不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下的另一种溃烂。而简朴则是最温和的一剂良药,消却了虚荣,消解了孤独,迎来了淳朴,带来了信赖。
简朴并不只意味着黑白,也可以精致,但绝不奢侈;简朴也并不意味着怯懦,也可以张扬,但绝不炫耀。它不只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兼济天下的情怀。也并不是一种落后,而是听从内心呼唤的自渡。那是迷途生活的海阔天空,也是爷爷最温厚的生活之道。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