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在信息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大学生信息能力现状,提出提供信息环境,构建立体式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强化过程管理,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评估体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信息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策略,并进行具体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培养策略;信息素养;培养模型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试图依托农民大学生项目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利用学习对象、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开放所带来的新的机会和挑战,探索构建适应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教学特点及课程建设思路策略;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实验初步构建新的教与学的实践模型,提高农村大学生网上学习的参与度和实际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农民大学生的信息能力。
一信息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目标
农民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是能够根据农民大学生的学习或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实际需要,主动而有目的地确定信息的范围,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加工及应用的能力。具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信息技术的意识。具体表现为,关心信息技术,对它感兴趣,认可信息技术对自身的积极作用,想学会使用。(2)实际动手操作能力。(3)信息处理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有效地收集、加工、存储、发布、评价信息的能力。如从互联网、光盘采集等信息的能力;如对信息的鉴别、筛选、编码、译码、生成新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储存信息的能力。(4)信息交流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BBS、qq、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等,与同学朋友一对一、一对多等双向交流的能力。(5)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信息技术道德。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隐私,信守自己的承诺,不随意发布信息,地址不良信息(如黄色、反动、封建迷信信息等),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感的信息技术使用者。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农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学会学习、提供信息能力,掌握新时期下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农民大学生信息能力现状
(1)基础普遍偏差。农民大学生来源于农业第一线,年龄一般偏大,接触电脑的机会少,电脑操作水平低,接触信息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电视,信息能力基础偏差。(2)信息搜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有待提高。信息时代,技术更新快,海量信息冲击着整个眼球,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个人所需,获取较新的知识,信息搜索能力至关重要。(3)农村基础教育信息素养培养意识淡薄,农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薄弱。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信息素养培养的意识需要时间的累积,进而导致目前农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比较薄弱。(4)农民大学生课程中文献检索课流于形式。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文件检索类课程偏少,导致农民大学生的检索能力偏低。(5)部分教师信息素养函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进行积累的,需要有意识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农民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与实践探索
(一)信息环境是信息能力培养策略的首要前提[3]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问题。信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是各种职业能力的基础,也是信息社会信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它是创新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大学生信息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信息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和不断提高。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从组织上保证信息教育的深入开展,是信息化社会对高校信息教育的根本要求。积极探索信息环境的建立,通过行政决策和行动号召,各院、系、部、所、图书馆各司其职,将各项信息教学活动纳入正轨为信息环境添砖加瓦。这样,有利于教学中相互配合、各司其责。在学校里有意识的营造信息环境,创造一个事事要信息,人人用信息的信息环境;并尽可能采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亲自感知这个环境的存在。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萌生并发展信息需要的欲望。我校农民大学生项目实施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信息环境的创建。针对许多乡镇村地处偏僻,远离城镇,基础设施不好,网络不普及,电脑比较缺乏,信息技术学习条件不理想等问题,我校利用系统办学与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的框架,搭建了湖南农民大学生,建立了学生学习平台,推出“O学派(学习PAD)”,并已为2015级学员配发了学习PAD。学习平台的搭建与学习PAD的配备,是我校重视信息环境搭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是我校对农民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探索。
(二)构建立体式的课程体系,将信息能力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需要对学员进行充分的了解与研究,其次,需要对学员所从事的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进行前瞻性的调研。信息能力作为当今时期和今后时期的重要能力,课程体系制定者们需要充分考虑信息能力的要求,在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中要为信息能力构建一个立体式的螺旋上升的信息能力培养通道。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本课程的基本IT技能的学习,在之后的专业课中的信息技能提升学习,提供经常性的反复练习,实现从新手到高级初学者甚至高级用户、熟悉用户的成长。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融合进专业课程的学习活动中信息应用能力如何而来?信息能力教育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需在课程体系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历学习、探索、实践,再学习、再探索、再实践的过程。新手阶段的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之上。在国家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在第一学期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运用通过公共学习平台和电大开放教学系统开设实践类课程,重点培养学员学生的信息意识及“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等的实际动手能力,进入之后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重点培养学员的信息能力的培养模型中的七项基本技能。
(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混合式信息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我校农民大学生平台目前支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结合、系统学习与选择性学习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结合、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型,进行有效教学,注重过程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
(五)强化过程管理,改革形成性考核内容与方式,建立一套有利于信息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评估体系形成性考核可对学习者学习进行全面测评,它即可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的进行阶段性考核,也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核具体内容一般包括平时作业、上网学习、面授辅导、小组活动、实践环节等内容,考核成绩由教学管理部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多个主体共同考核。我校农民大学生学习平台设计时,已将改革形成性考核内容和方式功能纳入其中,每门课程可将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列表列出,大部分考核工作如上网学习部分,平时作业部分由平台系统自动考核,学习过程中的如面授课的到课率、学习与讨论等则由教学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考核。形成性考核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效果,是农民大学生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抓好形成性考核,对规范教学过程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六)提高教师信息能力是实施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如今,以云计算、移动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迅速,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已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各个方面,对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将极大地拓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给新时代的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迫不及待。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达到真正的融合,发挥其在教学应用中的潜在教学价值。我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引导、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
四总结
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应用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能力形成过程,需要各方面的环境支持和自身的努力。站在培养者角度,提供信息环境,构建立体式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强化过程管理,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评估体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信息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策略,我校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露露,张帆,杨小敏,等.国外信息素养教育模型比较[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50-54.
[2]南国农.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师素养形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3-6.
[3]王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能力及其培养策略摭谈[J].现代情报,2006(12):182-184.
[4]张吉先,方志刚.数字化环境下农民大学生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4):23-28.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