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中出雅散文随笔

文章 2019-07-16 16:48:43 1个回答   ()人看过

世间万物,物极必反,无论对与错,正与反,只要稍作改动,它们都可以相互转换,其雅俗意境,也会立马大不同。

《苏州园林匾额楹联欣赏》一书中有记载曰:“1765年,乾隆三游狮子林,见石峰俯仰多姿、石洞剔透空灵,环境优雅静穆,写下《游狮子林即景杂叹》七绝三首与七律一首,并赐此‘真趣’匾。”“真趣”匾如今仍悬挂于苏州狮子林真趣亭内,匾的中间最上方刻有一方“乾隆御玺”朱文印。

有关乾隆当年恩赐此匾的故事也非常有意思。乾隆巡视江南时,曾多次与众臣子同游苏州,当然也少不了狮子林。据说,有一次,他见狮子林中假山堆叠、池水清幽、小桥别致、曲径回转,兴之所至,挥毫写下了“真有趣”三个字。随他一同游园的大臣、园子的主人黄熙感到这三个字过俗,却又不好明说,灵机一动,当即跪奏,乞请乾隆将其中的“有”字赐给自己。乾隆很快就悟出了黄熙的意思,当即说“真有趣”三字去掉一个“有”字后正好与宋人王禹偁的诗句“忘机得真趣,怀古生远思”的意境相合,便钦赐黄熙“有”字,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这块“真趣”匾。

乾隆题“真趣”匾的故事,提醒读书人在作书的时候都应该小心谨慎、仔细推敲,否则有时虽然只是一二字之差,但学养、味道、情趣却已是雅、俗不同了。

题匾写字,精确用字方能俗中出雅。可若是说话演讲,又如何能做到俗中出雅呢?

古人说:“宜朴不宜巧”。梁启超的演讲可说是“俗”到家了。通篇看来,诸如“老实不客气”、“绝对地不肯吃饭”,表达通俗浅显,如话家常,具有鲜明的口语化特点;而“出胎”、“咽气”、“把四肢、五官都搁起来不用”等,也是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让人一听就懂。但是细思之,这些“俗”语中却蕴藏着深刻雅致的人生哲理,雅与俗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可说是以“大俗”见“大雅”的典范了。

“琴棋书画堪称大雅,柴米油盐未必就俗”。演讲时,不妨以“俗”一些的形式和技巧来表现,但是要善于恰当把握“雅”“俗”分寸,灵活地游走在“雅”“俗”之间,做到平中出奇、“俗”中寓雅,才能避免演讲流于庸俗媚俗低俗、恶俗。

如此看来,题匾写字,和演讲说话,因其语言风格不同,要做到俗中出雅,还需要过硬的语言功夫。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