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文章 2019-07-16 16:17:55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研究过程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定性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有计划地开展“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一)了解学生需求,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探索和实践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创设良好的氛围。为了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我们编制了《高一年级理科实验班新生调查问卷》,对成都七中高一年级理科实验班52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2010年9月,课题组又运用美国心理学家温斯坦(C.E.Weinstein1985)编制的“中学生学习策略能力评估计算机软件系统”检测学生,测查和诊断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能力。从收集的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有开设创新课程的实际需要。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探索“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架构”

2010年6月我们以建设“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高中示范基地”为契机,规划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并探索“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架构”。我们探索和改革的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文滋养、个性成长”是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价值取向成都七中所倡导的“人文滋养、个性成长”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指引积极健康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把科技创新活动融入学校的系列德育活动之中,强调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2.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举办科技活动月、“未来梦”大讲坛等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举办科学沙龙、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研究和动手实践,选送学生参加国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和“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赛(ISEF)”等科技创新交流及学习活动,为学生积极搭建交流成果与展示能力的平台。

3.探索高中阶段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架构我们在反思和总结我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国内外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层建设、相互支撑”的“成都七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架构”,旨在充分激发学生对科技教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课程开发模式

针对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缺乏经验的问题,我们探索提出了“五横两纵”式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开发模式,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开发机制。

(四)构建和实施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三层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以“三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个体差异性发展理论,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教学措施进行因材施教,在总结、完善我校实施国家高中新课程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三层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成果

我们在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提出并实施了“成都七中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体系架构”

我们提出并实施了“三层建设、相互支撑”的“成都七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架构”。该架构纲领性地诠释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角色,明确了不同角色为达成科技创新教育目标而应有的反馈关系。

(1)体系架构第一层———平台支撑层。平台支撑层的目标是:将所有能够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支撑的单元进行有效整合,为构建科技创新教育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体系架构第二层———平台层。平台层的目标是:基于多方资源支撑,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搭建多维度科技教育平台,对每个学生实施立体式科技教育。

(3)体系架构第三层———主体活动层。本层的目标是:基于稳健平台的支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科技教育,体会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二)构建“五横两纵”式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开发模式

我们提出了“五横两纵”式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开发模式,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开发机制。

(三)构建和实施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三层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依据个体差异性发展理论,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教学措施进行因材施教,在总结、完善我校实施国家高中新课程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三层课程结构体系。基础课程就是为所有学生提供的课程,使学生做好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好基础;拓展课程的功能是为拓展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才艺;特选课程的功能侧重帮助获得学科前沿性的、学科交叉性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提升学生的情意水平,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培养学生特殊才能。

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为必修课程、选修Ⅰ和选修Ⅱ(校本选修课程)。我校的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大约有40多门,体现拓展性和综合性;社团活动类校本选修课程总数目前达到46个,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两类校本选修课(选修Ⅱ)旨在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需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选择发展的机会。

2.拓展课程我校自主开发旨在为进一步拓展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才艺的活动类课程。

(1)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采取了校长领导下的辅导员负责制,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辅导员岗位,具体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和辅导工作,全员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我校形成了以志愿者服务为特色的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活动系列。

(3)艺体活动课程“艺体素养”往往是创新性人才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后天习得和培养出来的。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艺体素养的培养,通过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相关艺体特长学习和展示的平台。

(4)科技活动课程我们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和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精神和突出特长的重要手段。在拓展课程中,科技活动课程是我们的特色。

3.特选课程我们的特选课程包含以下几类:

(1)过渡性课程旨在为学生弥补部分必需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可以顺利开展所选课题的研究。

(2)基础素养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渐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3)实践课程由基地申报校与高校实验室联合开发,让学生能够在实验室基地(或其他科研基地)集中进行考察和动手操作,作为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补充。

(4)专业拓展课程旨在深化与拓展已有学科的选修课程,让学生从更深、更广的维度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研究效果与反思

(一)课题成果成效显著

我校长期坚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规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果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思想修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洞察能力、好奇心、执著精神、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社会责任感及领导力。我校多位青年校友在国际相关领域崭露头角。

2.强化了教师队伍建设,打牢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师资基础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带题研修”,参与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得到提升,推动单一教学的教师向学科学习导师和学术研究导师转化。

3.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了学校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在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和高新校区两个校区两年多的试点和实施,推动了学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4.本课题成果产生了积极社会影响我们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2010年11月,我校荣获中国科协授予的“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项目实验学校’称号”。2011年10月,我校有幸成为教育部“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刘国伟校长还应国务院参事室邀请出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并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题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

(二)反思

1.目前,高中教育还存在升学压力,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实施受到一些影响和干扰,还需要加大宣传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意义的力度,进一步做好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工作。

2.在选修课程、拓展课程和特选课程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设置上,学习任务的广度、挑战性和深度还较为欠缺,需要加强。

3.学生评价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和优化。

4.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