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苦寒行》注解译文

文章 2019-07-16 16:08:46 1个回答   ()人看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②,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③,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④诗,悠悠令我哀。

【注】 ①《苦寒行》:属汉乐府 相和歌 清调曲 ,曹操借旧题写时事,反映严寒时节在太行山中行军的艰辛。②诘(j )屈:盘旋曲折。③怫(f )郁:忧虑不安。④《东山》:《诗经 豳风》中的一篇,写远征士卒对故乡的思念。

1.诗歌开头两句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具有怎样的作用?(3分)

【解析】 诗歌的首句一般有破题、引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有这个作用。

【答案】 ①交代了行军的地点;②用 艰 巍巍 写山的高大难行,为下文抒发行军的艰辛作铺垫;③照应诗歌的题目。(答出两点即可)

2.诗歌描写了行军沿途中哪些景物或景象,来表现行军之难的?(4分)

【解析】 诗歌从 羊肠坂诘屈 至 雪落何霏霏 共八句诗,依次描写了沿途的景象;从 水深桥梁绝 至 斧冰持作麋 描写了行军之难,摘取其中的关键词即可。

【答案】 沿途的景象是:劲烈的寒风摇撼着山间的高树;饥饿的猛兽夹路蹲伺行军的将士;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已被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盖,看不到人烟。行军野外,桥梁断绝;迷失道路,没有宿处;人马同饥,凿冰做饭。

3.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解析】 曹操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与《短歌行》中的不尽相同。可以结合 延颈长叹息 我心何怫郁 悠悠令我哀 等诗句分析。

【答案】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 裸裸地写出当时的内心波动:登攀险坂的慨叹、瞻念故乡的怀思、担薪做饭的悯伤。这些真情实感与诗人安定天下的壮怀有密切的联系。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高干本是袁绍的外甥,又系其下属任并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赏析

这是一篇反映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诗作。

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区。 北上 二字,不仅表明了由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到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的行军走向,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锐不可当的军容,以此笼罩全篇,气势逼人。紧接着文势一顿,发出 艰哉 的喟叹,先在心理土造成惊恐状态,而后围绕 艰 字写景抒情。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并为下文创造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步履维艰的气氛。

北上太行山 ,引出步履是怎样的维艰, 巍巍 叠用,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去路,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是写仰望。接下去写平视: 羊肠坂诘屈。 坂曰 羊肠 ,又以 诘屈 形容之,则狭窄而多盘旋之势,历历在目。写山写坡,都是纪实,都是从正面落笔; 车轮为之摧! 则是感慨,是烘托。笔法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加强了具体感与真实性。再下去,笔分两头:一方面写自然景色凄苦,一方面写野兽当道,但又相互交错,以突出行军之艰险。写自然景色,一则曰 树木萧瑟 ,再则曰 北风声悲 ,三则曰 雪落霏霏 。通过 萧瑟 霏霏 ,写出了景色之阴暗、昏沉、凄凉;通过 声悲 ,将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我融为一体。写野兽,则是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这两句都是写途中多野兽,但上句从形态方面描绘。 蹲 者,熊罴袭人之状也。 蹲 而 对我 ,毛骨悚然。下句从声音方面渲染。 啼 者,虎豹清凄之声也。 啼 而 夹路 ,倍感悲凉。诗人对阴森可怕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的抒写之后,又对荒凉冷落的社会环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取水 。这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感同身受。

曹操诗不以写景称著,但在写景方面,却有独特而成功之处。这首诗的写景就很成功。在诗人笔下,太行山之高,羊肠坂之阻,风雪之交加,树木之摇落,熊罴之状,虎豹之声,莫不逼真逼肖。视觉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萧瑟的树林中,一群群熊罴,不是蹲在那儿,以攫取的目光逼视着行人;听觉上,从那山路两旁,伴随着风吹雪飘,不是传来了一阵阵虎豹的长呜吗 这首诗的写景,就其描形、绘声、着色之精湛而言,可与《观沧海》中写繁媲美。两诗皆行军途中所作,尽管背景、内容、感情、风格都不同:一是率师出征,一是凯旋归来;一是写冬之山景,一是绘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统帅关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现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苍凉悲壮,一是波澜壮阔;但其成功一样,可称曹操诗写景之双璧。

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情见长。这情是以真景真事为基础,因而不论是 叹息 ,还是 怫郁 ,也不论是 思东归 ,还是 悲《东山》 ,都真切动人。

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又有 水深桥粱绝 , 迷惑失故路 , 薄暮无宿栖 , 人马同时饥 的艰难,因而引起了诗人 东归 之思。统帅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战役的成败。尤其是在开赴前线的路途中,即使艰难重重、险阻累累,作为一个统帅,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退缩情绪,更不允许直言出来,涣散军心,而诗人一反常规,直言不讳地说: 思欲一东归。 从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中,窥察到诗人性格的一个方面:坦率。陈祚明说: 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 本无泛语,根在性情。 (《采菽堂古诗选》)钟惺也说: 如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亦是真心真话。 (《古诗归》)这些评论,用于《苦寒行》,也都恰切。

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这一点,尽管只在 溪谷少人民 一句中吐露出来,但从全诗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得到。 溪谷 ,山谷有水处。吴淇说: 山居趁坳,泽居趁突。此山行而曰 溪谷少人民 ,则更无人民矣。 (《六朝选诗定论》)这话说得很对。深山区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况其他地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其惨象,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但诗人未作更多的具体描述,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溪谷去写,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 少 字精当。它与下文 薄暮无宿栖 的 无 ,前后照应,相互补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极其凄惨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这种感情,在《蒿里行》中倾吐得比较具体。他说: 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几句,是 溪谷少人民 最好的注脚。

再次是 悲彼《东山》诗 。这里有两层意思:《东山》,是《诗经》中名篇。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全诗气氛是悲凉的,色调是凄苦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中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 等句,与诗人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另外,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汉毛苌说: 《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诗序》)此处与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联系起来看,显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作者曾经说过: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他还以齐桓、晋文 奉事周室 自许,以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自励(《述志令》,见《魏志 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威震华夏,大权在握,废献帝、夺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为,实属难能可贵。

这首诗,如果只停留在抒写行军艰险、思欲东归上,那就失之平平了。它高就高在诗人将自身征途之苦同士卒思归之情、广大人民倒悬之急融为一体,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周公事业联系起来,扩大了内涵,升华了主题,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生命力。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动乱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结构谨严,章法有致。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现。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语言古朴直率,风格慷慨悲凉。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