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求异读写并进语文教学论文

文章 2019-07-16 15:10:45 1个回答   ()人看过

语文课程特质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坚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011版新课标强调,“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实况看,“读写结合”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从课文的内容出发,唤醒学生写的需求,引导学生写的选择,鼓励学生写的交流,将阅读、写作、思维训练融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中有效积累,发展思维,促进吸收与表达的转化,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甚至是一些“名课”中,我们常会看到,读写结合多停滞于简单的读加写,如随意性的读中写,形式化的读后写,狭义的动口为读、动笔为写,模仿式的依凭教科书选文读写,等等。为读而读,为写而写,读写“两张皮”。读写分离,机械乏味。

推进读和写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成功经验很多,“单元类结构教学”便是其一。“单元类结构教学”是既基于文本,又立足于学生,且在文本解读和学生分析的交融共生中,本着整体性、结构性的教学思想,对一组在文体或主题或语言表达或语文学习方法方面,能寻找到连接点的课文进行统整、再开发和再创造的一种整体式结构式教学活动形式。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3篇写人记事类文为例:有的是写名人故事的,如《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这些课文都是通过人物的典型事迹、杰出贡献等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在典型事件的描述中主要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反映人物特点,对于引导学生学写写人的文章有很大帮助;有的是通过平凡的小事来反映人间真情的,如《爱如茉莉》《望月》《水》,这类文章,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过程,语言描写细致生动,文章中心突出,对于引导学生学写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大有裨益。再者,这类课文中多数都出现了场面描写,而且这些课文中场面描写的方法非常典型,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突出气氛,非常适合进行“场面描写”仿写训练。

将这13篇写人记事类文进行梳理分析后,进行单元重组,分为记事篇和写人篇,通过单元的整体教学,学生能够学一篇,带一组,学一组,带一类,提高读写能力和体悟能力。教学的一般程序是:首先帮助学生在这类课文的学习中明晰写人记事类文阅读的基本方法一即知故事,识人物,悟情感,明事理;接着,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如重点、难点、空白点、关键点、开放点等等,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吸纳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在规律,在表达中输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让“读写”的重点成为彼此的互补,实现读中学写、读写互促,实现读写的有机统一。

操作过程中,可重点进行三方面导练。

1.方法的迁移。片段的仿写:如《我和祖父的园子》对祖父园子里“植物自由自在生长”的描写片段,学生很感兴趣。作者连用六个整齐的句式“愿意……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植物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引导学生发现它,喜欢它,激起共鸣与想象,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仿写。

整篇文章的仿写:如学习《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可总结出写人文章的方法结构,即“确定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这有利于孩子作文水平的较大提升。

2.情感的迁移。《望月》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了不同人眼中不同的月,让读者明白如果心境不一样,看到的月亮也是不一样的。由此,这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设计,可尝试一种情感的迁移——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月。

3.主题的迁移。《爱如茉莉》这篇课文通过写爸爸照顾病中妈妈的事让女儿明白:真爱如同茉莉一般平淡无奇但芳香扑鼻。学生在读了这篇课文后,对真爱会有一定的认识,也能联系生活、情感经验产生一些联想。抓住这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试着像课文中那样通过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表达其他主题,可能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读写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教师也会在研究中得到发展,获得提高。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