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留片空白教学随笔
教学中,我们总是担心自己没有考虑得周全,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漏掉某些知识点,所以总忍不住“牵着学生赶路”。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收获颇丰,殊不知,这种过分的引导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其实,适当地为学生留片空白,你看到的就不仅仅是经过你润色的一张张相仿的“色彩画”,而是一道道七彩虹。
[案例1]这是一节一年级老师执教《棉花姑娘》一课时的片段。
师:(出示一张棉花姑娘哭的图片和笑的图片)为什么棉花姑娘刚开始的时候是哭着的,后来就笑了呢?
生:因为刚开始时他是生病的,后来有人给他治病了。
师:那是谁给他治的病,又是怎么治病的,想知道吗?
生:想。
师:下面就请你们自由读读课文,动动小脑想想棉花姑娘是怎么从哭变笑的?等会老师就要请同学来给棉花姑娘治病了。
5分钟过后,生跟据自己的想象把给棉花姑娘治病的经过表演得非常精彩。
[案例2]这是一节六年级老师执教《匆匆》一课时的片段。
师:(播放课文录音)听完了录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作者是在感叹时间过得飞快。
生2:我发现录音中落下了一段。
师:你听得真仔细,这一段不要了行吗?
生:不行。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体会这一自然段。
(学生读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案例3]这是我教《金色的脚印》一课后的惊喜收获:
试想一下,案例1中的教师如果直接出示一张棉花姑娘后,就带着学生学习“治病”的过程,一步步分析后才出示棉花姑娘笑的图片。那么学生的表演和接受很可能就是“依葫芦画瓢”的表演和“硬性”的接受了,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探知的兴趣和想象的余地了。案例2中的老师不管他是有意无意的落下这一段,但是对于这段空白,老师的确下足了功夫,将“错误”变成了“美丽”,学生在个体感悟之后觉得这段文字必不可少,这往往比老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来得精彩。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