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大王麦伯良的创业故事

文章 2019-07-16 12:53:05 1个回答   ()人看过

麦伯良, 男,178年生,广东四会人,现任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总裁。198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同年进入中集工作。1991年被深圳市授予"优秀经理"称号。1995年,被评为"深圳市十佳青年企业家",成为国内外集装箱行业的巨头。2004年,当选"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中集集团曾经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上市公司50强"及"中国最具创业投资价值的百家上市公司第一名", 自1996年以来,中集集装箱产销量一直居全球第一位。

2004年,麦伯良被评为"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称号时,主持人这样描述:"一个有远见的商人,顺势而行搭上中国经济和平崛起的巨轮;一个负责任的管理家,创业投资他领导的企业,收益十年增长十倍。上市公司的典范,‘中国制造’的标杆。"

麦伯良先生是中国集装箱工业的第一代工程师,他毕业后在中集公司从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靠出色的业绩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逐渐走上公司的领导岗位,并于1992年被董事会聘任为公司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由一家曾经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初步具备世界级地位的中国企业。

麦伯良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没有任何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背景。1975年,16岁的他高中毕业就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劳动。1977年恢复高考,他凭着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共有13届约500多万人参加的庞大考生中,考入华工机械系机制专业。他非常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决心为了祖国的富强学好本领。大学四年,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知识,成绩优良,关心集体,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华工这个人才的摇篮里,一颗璀璨之星正在诞生。

1982年1月,麦伯良大学毕业,来到中国改革创业开发的前沿征地——深圳蛇口。当时蛇口还是一个小渔村,条件非常艰苦,麦伯良以勇于创业开拓的精神,一心希望创业开拓新局面。

麦伯良进入中集很偶然。1982年,当时的中集成立仅有一年多。有一天,中集要报价,需要准备技术说明书和图纸,刚刚大学毕业的麦伯良被临时叫过来帮忙。一个星期后,麦伯良即被公司总经理丹麦人相中。他获准跟着生产技术部经理——英国人雷诺学习集装箱制造。

1986年,27岁的麦伯良第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这一年,国际航运业陷入低谷,市场萧条,加上公司管理存在问题,中集公司亏损达200多万美元。中集公司遭遇清盘危机,董事会决定停产,裁员200多人,许多人离创业开中集另谋出路。麦伯良却认为:"人生机会不多,要好好把握,不能轻易放弃。"他坚定地留下来。在公司员工去留问题的选择上,麦伯良的领导才能初现峥嵘。最后留下的59个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麦伯良说服的。他和留下来的十几名员工创业开始自己闯市场,坚信有困难就有方法。利用自身设备和厂房优势,把业务暂时转向钢结构产品的机械加工。经过努力,中集不仅在市场上生存下来,而且在公司历史上第一次盈利,濒临倒闭的中集竟奇迹般地活下来。次年,行业创业开始复苏,中集重组成功,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COSCO)成为大股东。同年底,停产了一年半的中集宣布恢复集装箱生产,年仅28岁的麦伯良则从生产技术经理升为公司副总经理。

麦伯良的辉煌始自1990年7月。这年他31岁。其时,全球集装箱产量60%被韩国垄断,剩下的40%基本上由日本和台湾占据,中国的集装箱企业基本上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当时,日本住友商社员工柳泽宪制来到中国为公司寻找合作伙伴。从北到南,柳泽考察了所有可能的企业,一直没有满意的对象。最后,柳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深圳蛇口中集公司。考察过后,柳泽回到接待室,等待在接待室里的中集领导层,心里已几乎不抱有什么希望。可是,中集副总经理麦伯良的陈述,让柳泽的内心泛起了波浪。这个戏剧性的场面不仅彻底扭转了麦伯良的命运,也改变了中集的发展脉络。

最初,中集注意到成本是制造业的法宝,施行成本领先战略,技术创业创新也围绕降低成本展创业开,中集逐渐活了下来。1992年,中集推行以成本为中心的目标管理,每标准箱除材料成本外的其他成本费用下降了一大半。后来,中集还在接单、设计、采购等方面对成本实行控制。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集装箱行业在世界居领先地位,韩国在集装箱制造最高峰的时候占的国际市场份额超过60%。但当时并没有一家大企业集团意识到集装箱产业即将转移到中国这一趋势。

麦伯良等中集人意识到这一点,果断抓住这个机遇。1993年,中集创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先后将大连集装箱厂、南通集装箱厂、新会集装箱厂、天津北洋集装箱厂、上海远东集装箱厂、青岛现代集装箱厂等10多个企业收归麾下,国内集装箱制造企业全部归入中集旗下,中集公司资产规模迅速壮大,并且将韩国公司设立的一些集装箱制造企业也收购了过来。麦伯良说:"我收购它一举两得,一是希望它能够退出这个行业;二是我们马上可以取得冷藏箱本身这个箱类世界第一的地位。"

麦伯良总结当时收购成功的主要原因时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集装箱已经转移到中国来了,他们(韩国)的集装箱包括冷藏箱都在亏损,而我在赚钱,我有盈利。那他们为什么还死死地撑下去呢?再加上亚洲金融风暴也帮了我一个忙,韩国金融危机严重,他们必须要出售一些资产。"

中集将自己的成本控制、管理机制输入并购的企业,有效地整合了收购的企业,中集集团拥有了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区域18个生产基地。

尽管现在中集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但进军国际市场,中集也不是一帆风顺。1999年,中集的空港设备进入美国市场,刚创业开始在美国市场发展势头很猛,引起美国的竞争对手的注意,后来,这些美国的竞争对手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将中集告上法庭。中集最后败诉,失去了美国市场,而且诉讼费用就高达900多万美元。

麦伯良还经常提起中集进军日本市场的艰难。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进军日本市场,用日本标准做产品一直是我想干的事。日本市场的产品比普通产品小一半,做到了,利润比普通产品要高,但很少有人能做到。我们不信做不了,找强手竞争是提高中集的最好办法。进军日本,4年内我失败了3次。人家就是不接受产品,而且全部退回来。第四次时,我对日本人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让生产产品的工厂总经理到日本去看。他回来后,跟我说,如果地上有个洞,他肯定钻进去!我们成功了!现在在日本提到中集,他们都是满口称赞。"

1996年,在麦伯良担任总经理5年之后,中集第一次实现了集装箱世界销量第一。这个第一,中集一直保持到今天。

"我是只要有机会就会往上拱的人,死了拉倒。"这就是当时力拼集装箱世界第一的麦伯良。

巅峰时刻立标杆,巨龙崛起8连冠

2004年,麦伯良统领下的中集,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标杆;2004年,是中集的巅峰之年;2004年,是中集集团集装箱世界第一的第8个年头,中集在这个领域已经实现了8连冠。麦伯良说,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他还会选择做集装箱。

[lz8new_page]

集装箱制造,既是中集的主营业务,也是中集能发展到今天的支柱。中集集团拥有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区域18个生产基地,产品包括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及其他各类特种集装箱。中集集团现在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集装箱制造集团,客户包括全球最知名的船公司和租箱公司,产品遍及北美、欧洲、亚洲等全球主要的海陆物流系统。

自1996年以来,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产销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中集集团在集装箱行业确立了世界级地位。而中集的产品早已占领国际市场半壁江山,国际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50%。中集集团2004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公司1—9月共实现主营收入185。6亿元,同比增长85。09%;实现净利润17。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12。23%。这也使得公司以前三季每股收益1。767元的业绩成为深、沪两市的第一绩优股。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说:"能够真的走出去的,能够真的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占有相当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实在是不太多,而中集是逐渐做大做强的典型之一。"

1996年之后,中集逐步加大了研发投入,中集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成本领先加上技术创业创新,中集牢牢地占据了集装箱的世界第一这把交椅。

2003年7月,中集在深圳东部自己创业投资建设了第二个干货集装箱厂。据悉,这个集装箱厂是中集最为先进的工厂。有关分析称,虽然中集已经有十多个干货集装箱厂,但大都是通过收购得到的,真正自己创业投资的只有南方中集。中集的这个东部集装箱厂,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生产线。东部工厂的设计完全按照精益生产的原则来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物料的搬运、工人的等待时间。以前是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在车间做好,然后再运到一起总装,有很多的转运等待。在东部工厂,集装箱的前墙、后墙、顶板做好之后就被运到总装台。东部工厂的生产效率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以前南方中集最快的生产线是每6分钟生产一个标准箱,而现在东部工厂只需3分钟。并且,深圳是一座东西走向的狭长形城市,南方中集的工厂所在地蛇口位于城市的西部,这里的蛇口港原来是深圳最重要的港口,几乎所有的货物吞吐都经过这里。但是随着东部盐田港的崛起,深圳的货物吞吐变为东西各半。集装箱很大一部分的成本是运输成本,标准箱每一公里的运输成本高达10元人民币。东部厂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尽管中集的集装箱制造已经牢牢占据着世界领头羊地位,但让麦伯良困惑的问题是,集装箱行业的市场容量有限,全球只有300多亿元人民币的份额,份额已经超过集装箱半壁江山的中集已经快到了天花板,必须寻找另外的利润增长点。

麦伯良目前看中了半挂车和空港设备项目,并已经重金杀入。2003年5月20日,中集并购了美国排名第五的半挂车制造商HPA Monon。麦伯良说,中集希望进入的每一个业务都能够成为全球主要的供应商,"我为中集确立的战略定位是全生命周期的现代化运输装备、服务商"。半挂车市场的容量有150亿美元,是集装箱市场容量的3~4倍,它是中集第二层面的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集装箱业务在中集的比重是90%,另外10%是半挂车。

麦伯良在此前对记者说:"中国目前半挂车的市场规模,去年有3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有58亿美元,大约是中国的15倍。在美国这些产品都是本土企业在做,就这个产品在全球来说,各个国家都以本土企业生产为多,而中集现在希望能使这个市场在五年内达到世界第一,成为除了集装箱以外的第二个领先产品系列。"

麦伯良表示,中集对多元化一直非常谨慎,坚持相关多元化的战略,认为多元化必须与自己的优势主业有关。集装箱和半挂车主要的原材料都是钢铁和木材,集装箱是航运工具,而半挂车则是专为陆路运输而设,在先进国家已经被广泛使用。例如美国85%以上的中、长途公路货物运输采用重型厢式车及其他专用半挂车。中集认为,作为陆路运输的主力,半挂车的发展空间会很大。

此外,中集在1999年还介入了空港设备领域,以机场旅客登机桥、全自动航空货物及物流处理系统、自动化立体停车库等为主要产品,其中登机桥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

后记:作为华工校友,麦伯良非常关系和支持母校。为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高等教育,激励青年学生奋发进取精神,激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中集集团从1997年起,每年提供20万元,在校设立"中集集团助学金、奖学金和教学金"。麦伯良曾说过"认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工作上要比贡献、比提高、比进步,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创业创新精神,因为创业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要为国家做点事。国家地位的提高,经济建设至关重要。我们要用事实告诉世人:中国人是好样的"。麦伯良就是这样的中国人,一颗璀璨的企业之星,带领中集走向世界。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