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长美文欣赏
米兰﹒昆德拉,一位捷克的小说家,文字像一把锋芒毕露的剑,直戳心底,血喷涌而出,却以一副泼墨画的形式在大地上开出娇艳的花,这是我初次接触他的作品,碰撞心灵的感受。那是一篇《秋天死于冬季》的小说,昆德拉的作品主题如一根红绳将一个个熠熠夺目的珍珠串成一挂项链,让这篇小说有了文学上的美学价值。
于是,大三,我的床头又多了一本需要咀嚼的晦涩名著,我喜欢那些简单文字组合的复杂涵义,看着那一行行全都认识的文字,放飞着需要理解和想象的见解,是一种书香的享受。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看了两遍,还是喜欢这样的一段文字: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或许对这段文字的阐释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是一见钟情,却找不出恰如其分的言词表达情感。有时,在钟爱的事物面前,文字永远都是那么的小心翼翼。“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这句人人都知晓的道理却是那么的难以践行,我们在缅怀,我们在沉浸,我们在回忆,一切一切的方式,我们都只是在祭奠,祭奠那个名叫“旧时光”的东西。就这样,时光在行走,旧时光在停留,我们在迈向时光的旅途中却陷入了旧时光的漩涡。
如此这番,成长又该是怎样的运作?有恍恍惚惚的成长,有坚强不息的成长,有叛逆揪心的成长,有乖顺会意的成长……不管是以何种方式的成长,都验证了《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那句: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成长,亦是一种形式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吧!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里的“轻”与“重”是昆德拉的小说主题,而成长也是在“轻”与“重”之间撞击着每个孩子的心。《变形计》里他,挥金如土,潇洒自如。褪去孩子身份的稚气,褪去学生身份的儒雅,以成人眼光的着衣打扮,以少爷待遇的丰盈生活,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把这些称之为“成长”。或许,一切都来得如此轻松,才会让人忘记什么是“担当”和“责任”。可是,这两个词语在他们的字眼里,却显得那么的刻骨铭心。刻骨铭心到深得沉重,亮得刺眼。因为这些词语,他们那稚嫩的肩膀,那孩童的心,都要勇敢地承受起生活压给他们的重量,这该就是中国千万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他们的成长是如此的沉重,以致沉痛!
身份的互换,让一个感受到原来成长还会有他们想都想不到的沉重,幡然忽悟的泪水击碎了处尊养优的孩子们的心,让我坚信,无论多么恶劣的顽童,他们的心永远都是那么纯善,只是环境让他们把这份纯善隐藏到忘记和迷失。然而,同时也让那饱受生活重压的留守儿童见识到了:成长原来也会有如此般的轻松与轻快。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期盼早已浇熟了他们那颗稚嫩的心。的确,公平,从何言起?生活从来都不是以公平的方式行走相同的道路。同样是成长的道路,有的是康庄大道,轻快自如,健步如飞;而有的则是泥泞小径,坎坎坷坷,如履薄冰。
留守少年的成长历程,我感同身受。如今,我又以留守儿童老师的身份去见证他们的成长。一直想以文字的形式刻录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点滴,他们成长的足迹也是昔日我成长的足迹。怎奈文笔拙劣,词不达意,总也不能精炼,准确。
成长,“轻”与“重”,昆德拉思索的是人生,句句引人内心最深刻的思考。而今,却肆意大胆的用了他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引题,浅述成长。青春是一段成长的历程,还是喜欢节目的开场独白: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愿意回头扶我一把?
如果有一天我无力前行,你是否愿意陪我一个温暖的午后?
如果我问你什么,你是否想到妈妈梦中的惊起?
如果那是一个你不熟悉的家,你会不会把善良当做路牌?
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你是否让他酣睡不再彷徨?
成长的路途应该是没有如果的,有的只是结果和后果。他们,在“轻”与“重”之间,酿造后果,等待结果,而每一次等待都是郑愁予小诗里美丽的错误。或许,在成长路上的错误,惊扰了双亲殷勤的期盼,惊吓了世人旁观的视角,惊动了社会关注的媒介。但哒哒的马蹄,是个过客,而不是归人。错误一样,都是成长路上的过客,最后全新的蜕变,翩翩起舞的是归来的蝴蝶!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