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谷民风经典散文
婉约处的村落,树木林立,房屋错落有致,看似悠然自在,炊烟袅袅,香飘飘的臊子面味,猛然撩起斜谷人久违的食欲,这个古老的村落又在操办一场婚宴,地域民风从舌尖开始了。
斜谷村位于秦岭北麓,褒斜古道口,人文史记颇多,这个人口不多的村子,凝聚力却是惊人的。快看!大厨抡着长勺来回跑,席棚里喋臊子面的乡邻,老老少少围坐了满满十几桌,吃臊子面的劲头十足,筷子欢实得不行,可囗的臊子面吃了一碗又一碗,吸溜溜的吃面声那个爽劲,听着都觉得香,主人跑前顾后地招呼着,唯恐那位少吃了一口,吃货们全是村里的一家家大小,围坐在一起好不热闹。这只是办喜事的前奏,精彩在大喜的当日。
北方的冬天挺冷,习惯赖被窝的人,总在日头取笑中,伸着懒腰走下炕头。逢上村里给孩子结婚的喜庆日子,大家自发自愿的出动,全村能干活的人,天刚麻麻亮,便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披着晨纱赶往办喜事的主人家。在搭好的喜宴席棚前,灶台、火焰映着红火的日子,乡邻围着一个灶台转,俨然一家人的阵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尽心尽力。不多一会,灶房烧热水,下酒的凉菜碟子,在案板上一字摆开,席棚口支起三尺的大黑锅,开水滚动着热气,犹如一向寂静的村落沸腾,散发着亲和。靠近大锅的是炒锅,炒菜烧汤两不误,搭着蒸笼的大锅,里面是给中午备用的八宝饭,也叫甜米,那可是斜谷村的一道特色菜,用最好的糯米通过煮、蒙,蒸几道工序加入冰糖,枸杞、大枣,樱桃等辅料,精制而成,甜蜜、劲道、爽口。
席棚前又有几口大锅,专门煮面条、做米饭、烧开水,几位年长的大嫂,忙得不亦乐乎,却不忘掐架逗乐。席囗不远处几位妇女,将洗刷后的碗,用热水挨个冲洗。入冬季节,斜峪关地处大秦岭的咽喉要塞,下山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斜谷村恰好在风囗,尽管寒风袭人,席棚周围却是热火朝天的场景。当前来贺喜随礼的客人走近时,本村人早己集结完毕,准备好了开席的准备工作,就连在外乡谋事的本村人,也一个不缺的赶回来了。
村里的喜事,就跟自家事没啥两样。斜谷人的人气,犹如臊子面的味道,越品越香越浓,食香里更多的是乡情,和生养地的感召力。礼仪迎宾的是村里有声望的人,他们的言行,是本村的标尺,也是挑起一方民风的风云人物。客人走进斜谷村,热情的招呼,如春风拂来,可口的饭菜品种繁多,头一顿九个下酒菜与臊子面搭配,预示着长长久久,成为民风的口碑,斜谷村人满喋上菜,满盘上饭,敞开心迎接八方客,只要客人吃好喝好,有个好说道,斜谷村人心里犹如喝了蜜一般。臊子面是西府的名片,斜谷村的臊子面可谓面中精品。
头一天张罗的前奏,那可是鉴赏臊子面的盛宴,因为没有外村人,大伙吃完面,都会提些建议,执事总管也会和大厨切磋面食的囗感,以达到喜宴的最隹口感。臊子面的面条,主人磨出最好的面粉,挑加工面条的把式,面粉里会掺少量鸡蛋与盐,使面条更劲道。臊子面的汤,那更是绝妙,做臊子是大厨的拿手绝活。剁碎的五花肉,在锅里翻妙岀油后,方可下调料,盐,姜,大料,醋,花椒面,并掺入植物油除腥,香味飘飘时,馋得人直吧唧嘴。做臊子面汤,那可是真正的绝活,同样的食材,做到恰到好处不易,不咸不淡酸辣刚刚好。薄如纸的鸡旦饼,晒干的黄花菜,木耳,油炸豆腐与蒜苗沬必不可少,汤里的调味更是精辟。除了盐,姜沫,醋,臊子,油波辣椒,还会添加卤肉汁,白糖,鸡精调味。光滑劲道的细面条,只须少许,放进的汤里,飘起的鸡蛋皮,红油、蒜苗沬,油炸豆腐丝,木耳色泽鲜明,汤和面都是分开上桌,一盘面条,臊子面汤刚过半碗,面条只挑一小股,放到唇边猛吸一囗,酸辣香从舌尖直捣胃觉,那个爽呀,色香味面面俱全。斜谷人用心做面,用臊子面招待客人,己经成为本土饮食风俗,客人吃个十碗八碗平常事,风味别致的口感,客人往往会食欲大增。
斜谷人百吃不厌的大锅饭,那是乡情浓缩的汁,调和起来的味道,延续着本地风土人情。甚至一些外地客人,对斜谷独特的臊子面大加赞赏,臊子面遇上知已,服务队端盘的姐妹比跑堂的小二哥还忙,车水马龙来回窜,臊子面成为斜谷人的一招牌,浓浓的乡土味,弥散在这个淳朴的村落,点燃起朴实的乡间民风,凝练着一方人的感情。她们的劳动场景令人感动,礼桌,烧茶,烧火,帮灶,供食材,跑腿,招呼客人,人人有事忙,凉菜,汤锅,面锅,以及洗刷每个环节井然有序。
人说世风日下,而斜谷人却不然。忙碌中有说有笑,恰到好处地联络了感情,宴席成了大伙相聚一堂的机会,叙旧,切磋农业技术,传播时代新风,自家事再忙也要来捧个场,搭把手,围坐一起点烟寒暄,互通有无,递茶推盏,你敬我让,满满的乡土人情味,暖热了一村人的心。
斜谷人的囗号是:待客就把客待好,吃好喝好那才好!
喜宴从大清早一直到日头偏西,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客人入乡随俗,对地道的臊子面赞不绝口,午餐那满桌色香俱佳菜品,西府拼盘,干果,凉拌猪耳朵,肘花肉,鸡鱼以及各种特色凉菜,一道道色泽鲜明,味道可囗。中午的大锅米饭,那是几位把式大妈的绝活,黄灿灿的米饭呱呱,夹点炒尖椒美美咬一囗,真香!那才是家的味道,怪不得斜谷人都好这一囗。一碗碗道岀民风,一盘盘托岀诚意,一桌桌摊开了斜谷人坦然的胸襟,好酒,好肉宴请贵客,款待父老乡亲。
斜谷人用心做美食,诚心待人,客人最好,乡邻最亲。往往客人离开了,盛情不减,一村老小再次围坐席棚,没人叫苦喊累,乐呵呵地欢聚一堂,主人致酒答谢,乡邻尽情吃喝,一派喜庆,一幅峥嵘岁月图,一家和气,为一方浓郁的民风把酒言欢。
做一名斜谷人,是幸运的。这块神奇的土地,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取之不尽的财富。八十年代未,周围村庄还在温饱边沿,而斜谷村人的水稻产量见长,稻草的二次加工,妇女在农闲时编织草片搞家庭副业,日子过得己是红红火火。两千年后,国家提倡乡村园林化发展,斜谷村又是一重天,大樱桃与猕猴桃覆盖了水田,勤劳的斜谷人,展示的是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春天,潮湿的泥土气息,使这个古老的村落复苏,房前屋后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庄稼人安居乐业,田间地头人影绰约,丛林中的大秦腔铿锵有力,斜谷人的干劲十足,劳动成为一种习惯,氛围演变了休闲农业的节奏,园艺生活成为踏青者向往的世外桃园。
斜谷民风与时俱进,斜谷花香是乡村人骨子里的正气,清香逸人,斜谷人驼着日子,传播着人性如初的质朴、亲和,成为最美的乡村人。
自古民以食为天,那民风自然就是食香乡村飘飘洒洒的五谷味,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