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雪的散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下场雪也成了我们这个北方小城的奢望。李娟说:”没有木耳的日子是没有声音的日子。”对于北方人来说,没有雪的日子是没有心情的日子。寒冷不仅萧杀了万物,也掳走了人们精神世界里那点儿可贵的闲情。冬天若没有雪,人们走过枯干的树木和荒芜的草坪,走过裸露出乱石的人工河,走过瑟瑟发抖的流浪狗,走过目不斜视的人群,去工作,或者工作之后再回家,真是再无一念可思可想。不下雪,生活能给北方人的就这么多。
16年的冬天,连一片雪都没下。人们想雪想疯了。我也是。
那些年那些雪,便成了我想雪时最好的去处。
记得小时候,总是在某个寒冷冬夜之后的清晨,睡梦中听到父亲或母亲说:“下雪了。“于是,还迷迷糊糊的头脑一下子就激灵起来。姊妹几个穿衣一概不是寻常裹着被子畏惧寒冷的缩头缩脑的样子,抢着看谁先跳下炕。一推门,看见世界一片白茫茫,映得人眼睛直发亮。只有父母踩出的两串脚印,像小溪一样蜿蜒而去。一串通向猪圈,一串通向凉房,在天地轰然一片的白亮中,那些现出泥土的棕黄脚印又从猪圈和凉房返回来,濡湿了三级水泥台阶。
不知道为什么,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情景在我脑海里还是那么清晰。
堆雪人几乎是每个北方孩子都玩过的游戏吧。顾不得大人们寻不见手头家具的斥喊,早就把炉火边炭盆里的火铲子提溜去了。在自家院子里,经过一阵子铲铲削削,拍拍打打,很快就能堆出个人形来。在农村是不缺创作一个像模像样雪人的材料的。从炭盆里挑两颗“眼珠子”,或者去羊圈里捡两颗羊粪珠子,再捡一个秋天脱了玉米的轴儿充当鼻子,往雪脸上一安,一个雪人即刻活灵活现。如果正赶上是春节后下了场雪,那真是再好也不过。响过的大炮可以安鼻子,小鞭炮横着安,就是个小巧秀气的嘴巴。鞭炮的外包装撕了贴嘴,简直就是个肤白唇红的大美人。少不了把自己的帽子母亲的围脖给雪人戴上,装扮一番。也可以捡个烟头,插在嘴上,葵花籽儿安一排扣子什么的。反正,堆一雪人的乐趣,简直源源不断。
在我那个年代的童趣,不仅是玩的乐趣,更是创作的快乐。
我的父亲话少,表达对儿女疼爱的话更是凤毛麟角。但,父亲当然是疼爱我们的。下过雪后,父亲就在鲜有人经过的凉房前面扫出一小片空地,撒了夏天打麦子揽起的麦底子,然后用一根栓有细绳的木棍儿支起一顶筛子来套麻雀。他要忙别的去,就教给我们握着细绳等上钩的麻雀。准有麻雀上钩我们雀跃的时候。晚上,父亲把捉了的麻雀串在细铁钎子上,火炉里一烤,给我们吃麻雀肉。我全然不记得麻雀肉是否好吃,但是我坐在炕上,看着坐在炉火边给我们烤麻雀的父亲平和安静的脸庞,那种心满意足是无边无际的。
我生平见过最大的一场雪,是一九九二年的一场春雪。那时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寒假结束后,在返校之前,我顺路去五原县城看望跟着二爹生活的爷爷。奶奶去世早,爷爷独自一人带大四个孩子,又当爹又当娘,相当不容易。在我印象当中,爷爷总是在火炕边的一盘炉子上煮着一壶热腾腾的砖茶。
爷孙俩有段日子不见,见他稀罕的紧,我放弃了当日的行程,陪他住了一宿。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时爷爷不在屋中。炉子上已经熬好一壶茶,搁在了边上,茶壶嘴儿缓缓地冒出白色的蒸汽,窗帘门帘还挂着,屋里一派暖融融。我猜不出爷爷这么早能干什么去。等我推开门,却着实被外面的情景惊呆了。好大的一场雪啊!眼里的世界完完全全是雪白的,而且雪还在下,用“鹅毛大雪”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我趟过院子里的雪,想出大门看看爷爷的行踪。大门外狭长的巷道里凛冽的过堂风扑面而来,那些轻薄的雪片,带着寒气,竟像刀片一样割得人脸生疼。我眯起眼睛,视线努力拨开风雪望向巷道的尽头。没有爷爷的身影,也没有爷爷的脚印。我只好回到屋中,听着茶壶里茶水发出轻细而优雅的滋滋作响声,思忖着爷爷的去向。大约二十分钟左右,门被推开,爷爷进来了,像个雪人。我还没来得及问他去哪儿了,他也没顾上拍掉满身的雪花,就赶紧从怀中掏出一袋面包递给我,说着:“就着热茶吃,路上可别饿着。”那时,我特别想说些什么,可是七窍都是酸的,一个字都没法说出来。也许爷爷推门进来的那个情景对我的冲击太大,深刻入骨,以至于后来我怎么喝下热茶,吃进去面包的,竟然一点痕迹都没留下来。
一个月后爷爷在熬茶时脑血管破裂,抢救无效,永远地离我而去。
之后的岁月里,我在脑海中无数次的幻化过一个情景。爷爷迈着因脑血管硬化导致的踉跄步伐,迎风顶雪的从那个狭长的巷道里向我走来,手里举着一袋儿面包,对我说:“别饿着。”。那时,我终于把我未曾说出的话和他说了:爷爷,我爱您!
我不知道别人因什么而喜欢下雪。有的喜欢雪花飞舞的浪漫。有的欣赏雪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那样的寂净,等等。但,对于我来说,喜欢下雪完全是因为雪天里有那么多过往的美好和幸福。不过我相信,人人都有一些因雪而起的故事。
今天的天气预报说,明后天有雪。我期待着。期待着明后天有新的美好的故事发生。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