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科学《种子变成芽》的教案

文章 2019-07-16 10:20:08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实施前的设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的成长”的理论,杜威的课程观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生长,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结论直接教给学生,主张课程设计把书本知识还原儿童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自然》教材,存在如下弊端:学习内容过分重视系统知识技能,科学理论而脱离生活实际。把知识用“告诉”的方式而不是以“实践出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科学》新课程提出了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体验现实,感悟自然的教育理念。在《种子变成芽》教学过程中,以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学会做人,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观察活动的课外延伸。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是观察种子外部的颜色、形状等特点以及解剖种子,进行内部结构的观察。鉴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不够长,同时也为了使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我把播种活动设计为两种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一种是同一种种子在七天内的连续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第二种是几种种子同时播种,每天观察它们的不同变化。这个过程更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2、材料的选择:因为凤仙花的种子太细小,不容易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所以我选择了蚕豆、玉米、绿豆等材料代替。

三、活动目的

1、认识几种常见种子的名称,能对种子外观和内部进行观察。

2、知道种子生长的条件,掌握科学的播种方法。

3、探究种子的秘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和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镊子等等。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并让学生思考:关于种子,你最想研究什么?

(二)分组观察,交流汇报

1、认识种子

你从认识的种子中,向同组同学介绍它们的名称、颜色、形状等特点。

2、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讨论后猜想: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

3、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种子里面呢?

生:剥开。

生:用牙咬开。

生:用指甲撕开外皮,再看里面。

生:用刀切开。

师:切开和剥开那种方法好?

生:剥开好。切开会使种子破碎,不易观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我们就用剥开的方法,剥开种子又叫解剖种子。在实验时注意什么?

生:要细心,保持种子各部分的完好。

生:使用镊子和放大镜时,要注意安全。

生:要先剥去外皮,再观察里面。

生:要做好观察记录。

师:组内要分好工,负责记录的同学把全组的发现记录在观察之花中,看哪一组发现的最多,它的观察之花就开得更灿烂。记录时可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描述。好,分组开始研究。

4、学生分组活动

( 剥皮后的蚕豆 ) ( 解剖后的观察 )

4、汇报研究结果:学生将记录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种子里面有什么?

生:我发现里面有2片小叶子。

生:绿豆的又尖又弯,从里面破壳伸出来。

生:蚕豆皮比花生皮硬。

生:剥皮后,蚕豆可以分开两个豆瓣,而玉米分不开的,只有一瓣。

师:对,(边讲解,边演示)玉米内还多了一层含淀粉的胚乳,我们切开后,涂上碘酒,变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而涂在可以分开两个豆瓣的种子上是不变黑色的。课后我们可用这方法检验其它种子变不变深蓝色?内部有没有胚乳?还有没有其它不同的发现。

生:我们组的绿豆芽长得最长,已经有6毫米。蚕豆芽最短,只有2厘米。

师:种子外面的这层是种子的皮,里面整个部分,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叫胚。胚是有生命的,皮和豆瓣就像妈妈一样保护着小芽,供给小芽“营养”。就可以发育成一棵植物。

5、让学生把实验用品整理好。

(三)共同探讨播种方法

1、引导学生猜想:种子发芽时是先长出根,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

2、设计实验:想一想,怎样能透明地观察种子变成芽的生长过程呢?

3、一边介绍两种观察方法,一边演示。

第一种是连续性观察方法:A、先找个平底的透明小容器。再放几层纸巾卷成筒形,中间放些土壤再洒些水,等纸巾完全湿润,但不能太多。

B、第一天放第一粒种子,放在通风的阳台上。第二天再放相同的一粒种子……连续放七天。

C、注意每天在同一时间放种子,同时要观察前一天的种子变化,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附:记录表: 观察 种子变成芽

4、讲解记录种子成长信息的做法。 第二种观察方法让学生看书自学,请翻开书第25页:几种种子同一段时间的生长情况。

第一、确定观察种子和内容,如:观察花生和绿豆第一周的发芽图

第二、参考资料,自己动手做一张记录表。如统计图式,表示幼苗的长高情况。

5、讨论播种方法。

(四)总结和延伸。

1、让学生思考种子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学生发表见解。

3、送给学生一包种子,用收到的种子,按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播种,注意做好记录。

六、活动评析

本课的内容是以孩子们观察种子为出发点,突出播种对使用的材料选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后,大胆猜想到观察实验,进而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播种,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进行记录。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所收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新课程指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所以,合理地设计的两个猜想A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B种子发芽时可能先长根呢?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让学生先预测一下,再让学生带着预测自己去解暗箱,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没有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2、从问题→猜测→观察实验,教师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迫切验证预测结果的心理,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让师生交流: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使学生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3、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讨论、分析、归纳,学生采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经历了自行探究种子内部结构后,汇报时,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记录,说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探究后的研讨是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4、教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同时突破难点:学生很难观察和区分玉米的胚和胚乳部分,说明玉米只有一瓣(没有两片子叶)。我利用生物学染色的方法,在玉米切面上涂上碘酒,变为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胚还是淡黄色的。教师舍得在难点处花一点时间,教给学生检验种子是否含胚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碘酒自行动手探究,终身受用。这样的实验方法,简单化、生活化。

5、在课外验证猜想之前,一定要让孩子们对实验的具体做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好观察内容和记录表。并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像科学家那样有耐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行持久的探究活动。

整个活动中,教师重视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尽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思维。也正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行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究一些身边的科学,学会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