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作文:我婆那点事

文章 2019-07-16 10:06:18 1个回答   ()人看过

关中渭北人的习惯把奶奶叫婆,我婆是个目不识丁的清朝遗少,生于1898年。别看她没有文化,却很重视文化的学习,我小的时候她总是给我唠叨:瓜娃,好好把书念!至于把书念成能干啥,有啥好处她却不语。现在我老想这个问题,一个文盲村妇,没出过村,没进过城,没见过大世面,一辈子围着锅台转,一生没有为没文化所困惑的经历,为啥老叫我们好好念书呢!

婆的房子有一本挂在墙上每天撕扯的日历,和一个马蹄钟表。这是在西安工作的四叔每年给婆必买的。婆每天的工作必须撕扯日历,给马蹄表上发条。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老人家就教我认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我上学后认的字多了,每到月底,她就叫我看这月阴历是大节还是小节。然后记在心里,一天天往后推。那天逢集那天过会,谁家娃那天满月,那天生日全记在心里。村里老太婆有事常来我家问婆,就像村里的百事通。

婆不仅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还常常用自己的方式考核我们。我上学没几天,她就拿出几毛钱叫我认,说实话我没上学的时候就认得钱,只是没有花过钱罢了。等我告诉她这个是一毛那个是一分时老人家就心中暗喜,而且在别人面前夸夸我,这个娃书念得好的很,把钱都能认得了。每当听到这种表扬,我也沾沾自喜认为我学习的不错,没辜负我婆的殷切希望。再过一段时间我婆又拿出粮票叫我认,说实话那个年代,粮票在农村几乎不用,也很少见。唯一的粮票来源就是住队干部吃派饭的时候会给一点,我婆手中的粮票就是那天住队干部吃完饭给的,面对粮票我一时朦住了,也因为粮票上面是大写,我根本就认不出来。于是在别人面前我婆夸我认得钱外,最后还不忘加一句:就是粮票还认不得。听到最后一句话,我总不服气,因为我从那之后就认识了粮票。再后来念过一年级了,在写作业的时候,我婆看见我用笔和纸,就拿出一沓早准备好的烧纸,叫我在烧纸上面写上一行字:屈修成送给***多少钱,加上年月日和地址,屈修成是婆的名字。就这么个简单一句话,我不用考虑就能写好。于是我婆逢人就夸我,这个娃书念得很好,能认得钱、认得粮票还能给我担名字(写名字叫担名字)在别人面前夸得我直有成就感。从此以后每逢清明十月一烧纸上坟需要担名字的事不用在外求人了,而且每每见我写作业,她就拿出准备好的烧纸叫我给她担名字,留做备用。上古人认为烧纸是积德行善的事,我婆很重视这些,上坟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故人,烧纸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重大事件。

农村那时候文化人少,笔和纸都很少,要找个人写几个字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呢!我每每要求必应,为的是叫婆夸夸我学习好,我也感到念书真好,念书真有用。再往后我的弟弟妹妹都会写那几个简单字了,我想写还抡不到我呢。我婆很重视念书,为啥要叫我们好好念书,绝不是为了认得钱,会写几个名字而已,好好念书的真正目的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和我念书的目的一样,也不仅仅是为了写几个名字吧。

再说我婆上坟的事儿,按我们乡村的风俗女人不用上坟,家有男儿就是用来续香火的。因为我婆娘家没有男儿,姊妹五个一个哥,哥又无后,每逢过节她老给娘家操心这事,而且上坟时带上我们几个男娃,叫我们跪下烧纸,然后口中念念有词,给谁给三百给谁给五百,念出一大堆名字来,有她爸他妈还有她五爸五妈其中有个名字叫茹娃,后来我们长大后才明白那是我姑妈,我婆唯一的女儿,可惜早早就离老人家而去,可见老人家内心的痛楚有多深。也怪不得老人家很重视烧纸上坟,有那么多亲人在等她一个人送钱呢!

我婆也很重视增加我的见识,每逢有集有会,父亲要去赶集,她总是叮咛父亲要带上我一块去,为的是叫我在集市上见见世面,开开眼界。每当我跟父亲赶集回来,她就要拉着我的手问这问那。讲到我在集市上遇到的故事,老人家听的很开心,仿佛我捡到了宝贝一样。而且逢人就夸我见过世面,长大能当家。在老人家的关怀下,我小时候跟父亲走过百十里外的王十万沟,去几十里外的火车站见过火车。我父子骑自行车,去过周围好几个县城。相比我的同龄伙伴,我还真是从小买蒸馍,啥事都经过。

过去没有天气预报,老一辈人都很重视观天象来判断未来气候变化。每当下午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我婆就带上草巴坐垫,坐在大门口观天象。如果那天没出门,就会问我们黑云接爷了么。黑云接爷就是云把太阳遮盖了。婆说的是俗语,就是黑云把太阳接着了,明天就有雨。她根据天象会念一大堆气象谚语,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前毛毛不下,后毛毛不晴,早雨没多时等等,经常出口成章。婆的谚语包括农事、气象、人情世故等很多内容。

婆还经常给我们讲故事,讲她自己过去的遭遇,讲她娘家的不幸。婆的娘家是大户人家,婆说因为祖坟没埋好,家遇变故,人丁不旺,慢慢走下坡路了,直到绝后。婆的故事还来源于看过的戏剧,那时候古装历史剧,被打倒了,我们只能看样板戏。婆就给我们讲历史剧,八件衣、烙碗记、三喋血这些老戏剧,老人家能从头讲到尾。给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很多老故事。有句俗语,每个作家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奶奶,对我来说确实如此。后来老戏剧开放了,我们在舞台能看到婆讲过的故事,十分激动。想把看到这些舞台故事讲给婆听,可她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婆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影响着我的一生和成长。再后来的求学路上,我一直坚信婆的话,要好好念书。最后我们村同伴就出来了我一个,可谓没有辜负老人家的厚望。婆去世三周年祭日,我写了一篇祭文想念给婆听,但总觉得太肤浅,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后来每当我经历的事和婆说的有关,就想起要给婆写一封信,可每每都觉得太肤浅。随着生活的积累,我想说给婆听的事就越多,可总是下不了笔。我内心一直欠着给婆诉说的一封信。这篇文章是清明给婆上坟的偶感札记,远远不是我要给婆诉说的那一封信。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