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家的路究竟还要走多远散文
好久好久不曾到张志勇厅长的博园里散步了,坦白地讲,这是因为自己跋涉于教育回家的路上经历太多的酸楚,我也实在没有张厅长海纳百川的胸襟!因为那里面滋生着的杂草已遮蔽了我的眼睛,迷失了我的心志。在举棋不定的时候,我也曾叩问过自己的灵魂:教育回家的路究竟还要走多远?素质教育究竟还能走多远?这一连串的问题无时不在我心灵深处撞击!难忘08年的六月,我和老公陪儿子一起走过了他高考失利后那段灰色的日子,带着一颗滴血的心我甚至暗暗把这一切后果归因于素质教育所至。再听听我周遭对素质教育的众说纷云,我彷徨而且沉闷,这来自八方的对素质教育的评判让我艰于呼吸,难于视听。这么长时间以来我真的像一个迷了路的孩童,找不到了天,也找不到了地,找不到了南北和东西。不由自主地又走进了张厅长的博园,扑面而来的是新春的气息,沁入心脾的是融融的暖意。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张厅长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无论如何在教育中,人是第一位的:人是出发点,人也是归宿!说到底,教育应该从人出发,又回到人。”要让教育回家,我们必须摒弃教育的短视。
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曾邀请中美两国高中毕业生进行交流,美国12名选手都是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则都是被北大、清华、香港大学录取的优秀学子,其价值取向考查的结果发人深思。其时,主持人分别给出“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供选择。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一位选择“美”之外,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财富”和“权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这些众里挑一的精英热衷的是眼前利益,换言之,功利已经熏染了这些孩子的心灵,也蒙蔽了孩子们的眼睛。再看看发生在我们学生身上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惨剧:贵州一对16岁孪生姐妹,因中考成绩不理想怕父母责备,用老鼠药毒死父母;河北一少年因母亲禁止他放学后去游戏机室,便伙同朋友勒死母亲;河北另一少年因逃学受罚,用铁棍砸向熟睡中的母亲。
表面看来,这些事件风牛马不相及,根本就不可能扯在一起,可是当我们冷静透视、深刻反思时,就不难发现,无论是精英学生还是问题少年,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何其相似:都是急功近利。极端利己的孩子为了能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可以恩将仇报,将罪恶的手伸向生他养他的父母双亲!而那些倍受青睐的天之骄子心里装的首先是金钱和权力。他们的感恩之心哪里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民族忧患意识哪里去了?假如那些手刃亲人的罪犯没有引发犯罪,考上北大、清华、香港大学后坐在中央电视台,他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那几位考上北大、清华、香港大学的骄子,在攫取金钱和权力的道路上会不会变本加厉?虽不应以如此恶意来揣度,但发生在高校校园中一起又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不能不引发我们警醒。问题恐怕不能仅归结为学生的短视,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应是教育的“短视”。
可以说我们的国人正品尝着“功利教育”的恶果:在奥赛中,中国选手屡屡得奖,可是诺贝尔奖却年年与中国人无缘;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稳居金牌榜首,而我们的国足小子们却可以在我们的国门前既输球又丢人。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太过“聪明”,急功近利让我们屡屡蒙羞!把目光锁定于我们的课堂,我们有多少老师上课就是为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做题,得高分;学生们考上一所理想的好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捧上金饭碗。学校为生存,校长为晋升,老师为实惠。我们总是这么“火眼金睛”地看透了一切,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杀鸡取卵,竭泽而鱼,为了追名逐利可以不择手段。
长期以来,功利教育确确实实已蒙住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眼睛,他们一天天变得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当我们高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顾一切地冲向终点之时,却不曾想我们会狠狠地在终点上大跌跟头!我们确实该勒住狂奔的功利教育之车,迷途知返,让功利离孩子们远些,离真正的教育近些。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的博园力透纸背:“无论如何,在教育中人是第一位的:人是出发点,人也是归宿!说到底,教育应该从人出发,又回到人。”“从孩子们学习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真正的需求出发,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为孩子们今天的学习负责,让每个孩子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孩子们明天的升学负责,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获得再造的机会;为孩子们终身的发展负责,就是不要因为孩子们近期的学习与明天的升学而牺牲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危及孩子们的长远利益。”
正因如此,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做法确实值得称道。让高三和初三的学生把目光从课本和习题上暂时挪开,中考、高考在即,还让他们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抗震救灾烛光祈祷晚会,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生活的灾难,进而引导他们思索生命的真相、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品质。这种生动的教育活动体现了教育的真谛。我想这必定是莘莘学子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课。那凝重的人群、顽强的烛光、决堤的眼泪,都烙印在他们的心灵底片上,并滋润着他们内心深处仁爱善良与悲悯的基因。从而也涵养了他们的生命意识、悲悯情怀、坚持品格。这些也是他们在教科书上无法学到的且能终身受益的弥足珍贵的财富!
我情不自禁地又想起了2008年5月威海教育学会组织的博友会。当时,因为四川的余震还在我们的心头颤动,所以这次博友聚会就有了新的意义。博友的募捐活动在这里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当看着博友们将一份份爱心投向捐款箱时,我的心又得到了一次净化和洗礼。我看着捧着贮蓄罐的银滩小博友走向了捐款箱,看着博友们把一百元的钞票投进了捐款箱,一轮希望的朝阳在我的心中冉冉升起。
离真正的教育近些,说到底,就是要离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远些!既然如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理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正如张志勇所言:“我们要考虑到孩子上大学之后的竞争力如何,不能让孩子们上了大学不知道学习,无所事事;我们要考虑到孩子将来的就业的竞争力如何,不能让孩子们走出大学校门,就加入失业大军;我们要考虑到孩子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竞争力如何,不能让孩子们千辛万苦找到一个工作后,又无所作为,甚至被淘汰;我们要考虑到由每个行业的每个人构成的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如何,不能让我们的国家长期受制于人……”
为人师为人母,我最大的愿望是儿子考一个好的大学,将来在社会上能安身立命,独立书写他人生的答卷。这种抱守残缺的观念也让我陷入了认识的误区,总希望儿子能按照我给他圈定的人生轨迹去完成我为他绘写的人生蓝图,甚至希望自己未实现的梦想能够在儿子身上延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终日里只求孩子能一心向学,学有所成,可孩子的兴趣、人格、独立性、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却在无形中按照我们的模式被切削打磨掉了。我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对一个孩子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我确实不该忘记:一个没有正常的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积极的人生追求的孩子,即使在教师、家长的强迫下,也不可能真正搞好学习。
教育回归的道路没有终点。走在回归的路上,倘若何时累了,不妨驻足小憩,但不能萎缩不前,轻言放弃。只要一步一步地执著前行,回归的目标便会越来越近。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