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雨》原文及注释
《贺雨》原文及注释
贺雨作品介绍
《贺雨》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1首。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暮,天大旱无雨,唐宪宗因此欲降德间,白居易于是上书皇帝,乞求豁免江淮两地赋税,而且要求“多出宫女”,以期获得上天宽恕降雨。皇帝都照办了,结果真的下了一场大雨。白居易就作了此诗。 诗中描述了整个事件的始终,并对皇帝即位以来的政绩进行了歌颂;最后提出:希望皇帝能够有始有终,坚持爱国爱民的政策。 本诗反映了白居易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古诗名句“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就是出自《贺雨》这首诗。
贺雨原文
《贺雨》
作者:唐·白居易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
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二年戮李錡,不战安江东。
顾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或者天降沴,无乃儆予躬?
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
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宥死降五刑,已责宽三农。
宫女出宣徽,厩马减飞龙。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
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
凝为悠悠云,散作习习风。昼夜三日雨,凄凄复蒙蒙。
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皇天与后土,所感无不通。
冠佩何锵锵,将相及王公。蹈舞呼万岁,列贺明庭中。
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贺雨注释
①作于元和四年(809)。按:本集编年及笺释,参考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
②宝历:皇位。
③爞爞:热气熏蒸貌。按《旧唐书。宪宗纪上》: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元和四年正月:“南方旱饥。”
④罪己诏:皇帝引咎自责的诏书。
⑤告:全诗校:“一作制。”
⑥予一人:亦写作“余一人”,天子自称。
⑦仲仲:忧愁貌。
⑧刘辟:见卷七二七小传。巴邛:巴蜀。
⑨李锜( 741-807 ):唐宗室。贞元十五年,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诸道盐铁转运使,累加检校礼部尚书。复于润州置镇海军,以铸为节度使。锜恃恩骄态。宪宗即位,抑方镇,遂不自安。元和二年,据润州反,伏诛。事见(旧唐书》卷—二、《新唐书》卷二二四上本传。
⑩五刑:五种刑罚,先秦、汉、唐不一。唐以苔、杖、徒、流、死为五刑。见《唐律疏议》卷一。
11、责己:全诗校:“一作已责,责通债。”三农:指平地、山、泽三类地区农民,此泛指农民。
12、宣徽:殿名,在长安大明宫中。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一。
13、飞龙:厩名。唐六闲之一,见(旧唐书·职官志三)。在长安大明宫玄武门外,为养禁马之处。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一。
14、靡:全诗校:“一作无。”
15、出:全诗校:“一作由。”
16、油油:全诗校:“一作悠悠。”
17、芃芃:草木茂密貌。
18、金銮宫:即金銮坡,东翰林院所在,在大明宫金銮殿西。见《雍录》卷四。时白居易以左拾遗充翰林学士,故云。
19、一言句:元和四年三月,李绛、白居易以天旱上言。闰三月,降雨,白居易即以此诗贺。
贺雨赏析
本诗作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当时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
这是一首讽喻诗。
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暮,天大旱无雨,唐宪宗因此欲降德间,白居易于是上书皇帝,乞求豁免江淮两地赋税,而且要求“多出宫女”,以期获得上天宽恕降雨。皇帝都照办了,结果真的下了一场大雨。白居易就作了此诗。
诗中描述了整个事件的始终,并对皇帝即位以来的政绩进行了歌颂;最后提出:希望皇帝能够有始有终,坚持爱国爱民的政策。
本诗反映了白居易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贺雨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