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回乡偶书改写作文」
导语:独在异乡为异客,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我的家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改写的优秀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第一篇:改写《回乡偶书》
“啊!终于到家了,都六十年了,变化真大啊!咦?我小时候经常爬的白杨树还在啊!真让人怀念啊!”
一位两鬓斑白,满面风霜的老人站在村口,只见他牵着马慢慢走进村里。他到处寻家,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个角落,有一座老屋被拆了,他以为是他的房子,就连忙走过去。他用手摸了摸房子的柱子,眼睛里全是眼泪,突然一颗晶莹的泪珠滚落在地。他一边坐在台阶上哭,一边自言自语:“唉!是我不好,没能经常回来,房子都没了。”
可是就在他放弃想走时,突然来了几位小朋友,走到他跟前问道:“您是谁?我怎么没见过您?难道您是这栋房子的主人?”只见他摸着胡子说:“我也不清楚,可是我却怎么找到找不着我的房子。”孩子们对他说:“我家旁边也有一栋六十几年没人住的房子,听我爷爷说还是他朋友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笑”和“从何处来”没有表现,另外孩子们的衣着外貌也可点面结合地写写!)
说到这里,沮丧的贺知章把眼泪收了回去,慢慢地跟着孩子们走。到了,那孩子赶快跑进家里和爷爷说:“爷爷,外面有一位来找家的老人。”爷爷听了连忙走了出去,贺知章见了赶紧介绍自己,可老爷爷听见“贺知章”三个字时格外惊讶,他拥抱着贺知章说:“啊!我的老朋友啊,我们有多久没见过面了。你这一走就是六十年。来来来,今天我请你喝酒。”
贺知章十分感谢孩子们,于是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就这样,贺知章回家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第二篇:《回乡偶书》改写
年少时,我就背上行囊,离别家乡,怀揣梦想闯天下。历尽千辛万苦,我终于闯出一番事业来。直到现在,我八十多岁了,才又回到了我思念的家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我的家乡,所以直到今天,我家乡的口音还是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都已经稀疏、斑白了。我用马儿驮着货物,一步一停地走在一条小路上,前面就是我们原来的镇子了。我停下来,久久地伫望着我原来的家。
老家的小孩子们多半都不认识我,更没有见过我。我的前面正有两个小孩子,呆呆地看着我,还上下打量着我。
“爷爷,您从哪儿来?为什么要来这里呢?有什么事儿吗?”那两个小孩子问,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
“我呀,就是这里的人。我小时候就远走他乡,现在就是为了来看我亲爱的家乡的!”我笑着对他们回答。
他们的脸上露出几分疑惑。
这时,一个教书先生来了,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俩进了屋,一边饮茶,一边谈起家乡现在的状况,不亦乐乎。我情不自禁地哼哼起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后,我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并起名为《回乡偶书》。
第三篇:《回乡偶书》改写作文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道章的家乡在浙江萧山。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怡人。贺知章从小就智慧超群;三十几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外出做官;直到八十多岁的时候才辞去官职,告老还乡。
“回来了,回来了!终于回到家乡了!”他在心中兴奋的呼喊着。村里的一切都没有改变:村头有一棵老槐树,树下面有一条清凌凌的河流,周围盛开着五颜六色的小野花,贺知章小时侯经常与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嬉戏。“呵,转眼间几十年都过去了,”他自言自语的默默的说着。“那时,自己很年轻,风华正茂……”他虽然老了,但是家乡的口音仍然没有改变,两鬓间的头发已经疏落、变花变白了。
走着走着,他便来到了村口,遇到了一群正在踢毽子的小朋友。贺知章停下脚步,孩子们围了上去。一个五六岁的穿着一件红色小褂,赤着脚丫。原来这个孩子以为他是过路的客人,便笑着问:“老爷爷,您是哪里人?从哪儿来?到哪家去做客?我领您去吧!”孩子们不经意的问话,引起了贺知章无限的感慨,他正想告诉孩子们,他本是这个村的人,可是并没有说什么/这并不奇怪呀,孩子们自然是不认识我的。
第四篇:改写《回乡偶书》
贺知章今年八十五岁,刚辞官。他决定回家乡安度晚年。他身穿一件长衫,胸前飘着长胡子,一头灰白的头发,精神矍铄。
坐船缓缓靠在树头的小码头上,他慢慢下了船,先坐在一棵大枫树下休息,边看着孩子们在玩捉迷藏。他看见孩子们那张张笑脸,他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忽然,有两位小朋友跑到贺知章面前,其中一位小朋友问:“老爷爷,请问您是从哪里来的?”贺知章一听,伤心极了,他感到十分忧伤,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想:我本来就是这里人,虽然口音没有改变,但时光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也难怪现在的孩子们全不认识我了。于是他低着头,一步一步的朝前走着走着。
他终于回到原来的家,坐在凳子上,他想着刚才的事,越想越忧愁,越想越痛苦,为了排遣自己的忧愁和伤心,他提笔写了这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