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旗袍韵,万卷诗书香散文
春天,在唇边悄然绽放,氤氲着远方。那片远观近无,薄如蝉翼的翠烟轻梦,令人生出千般喜欢,却总不忍抚摸碰触。小河初调琴,音色清萌,此间曼妙,只可用意会,不可言传。红尘万物苏,旗袍则如一个精灵飘然而降,娉婷婀娜着应景而来,诗意翻卷,翩然如蝶,举手投足,丝丝缕缕依稀都能听到妙笔舞墨的声响。
爱上旗袍,就像迷上美丽的春天,停不下追逐的脚步;盈盈的,袅然如三月的柳絮诗心飞;轻灵如波上飞燕初衔泥;爱上旗袍,就像爱上蓝天上洁白的云朵,时而如美丽变幻的羊群,时而像飘逸灵透的轻纱,那样飘渺着,轻盈着,那上面拥挤了太多梦幻的甜蜜。
如果说粗布长衫是住在小山村飞来飞去的麻雀,那么旗袍就是旋转在不夜城霓虹灯下翩翩起舞的凤凰;如果说粗布长衫是沾着泥土,挂着露珠的青草,那么旗袍就是唐风宋韵滋长出来的花朵。旗袍的优雅,就在于它是风情万种的华丽归宿;旗袍的美丽就在于它是几千年中华文明集中绽放的亮点。其实,何止这些,它还是很多女人的梦,男人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儿时的梦和长大后美丽的忧伤。
其实,爱上旗袍,最早源于童年电影里的那些民国女子印象。
上世纪七零后的童年,是非常贫瘠而拮据的童年。那时候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电子商品,就连电视机都没有。唯一能听到的就是收音机还有从老人们口中传下来的老故事;能看的则只有小人书 和下乡来放映的露天电影。单调的生活,让露天电影成了那个时代的宠儿。看一场电影,大人孩子都要谈论上好几天,那个兴奋劲儿比现在的姑娘出嫁都要精神儿。我自小儿就是个电影迷,从五、六岁朦胧记事起,就追随着大人们四邻八村的跑着去看电影,自己村的更是一场不落。一般村上放电影,一晚上能演三个片儿。小孩子们叽叽喳喳闹着去了,大都一个片儿演下来就偎在父母怀里睡着了。能坚持的,看到第二个片儿也被父母抱回家了。只有我会瞪着一双如饥似渴的小眼睛,一点儿不落地把三个片儿都看下来,把许多精力十足的大人都熬走了。那时候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电影里那些身着旗袍的民国美人儿。喜欢她们摇曳生姿、转身回眸、顾盼有态的样子。至今我也弄不清是因为旗袍爱上了民国女子,还是因为民国女子的娇态可人而恋上了绰约风姿的旗袍。有大红大紫、花团锦簇的旗袍,雍容而华贵,让那些本来就面如桃花的佳人儿越发的滋生和妩媚;飘逸俊美如水墨画一样温婉的旗袍,则浸足了墨香,远古的风悠悠吹来,是谁的吟唱伴着它缓缓展开,满了挂花飘落,沾尽月光的抚摸;莲一样的旗袍清雅明丽,着旗袍的玉人儿浑身泛着高洁脱尘的光芒,亭亭玉立,若出浴的仙女,戴着露,散着香,天然的美,令胭脂俗粉忒显多余。一池荷塘半湖月色,恬静的梦乡不忍闻蛙声偶尔的欢唱,轻嗅着荷香十里,谁还愿做月宫的娇娘?玲珑的青花旗袍则旖旎着另一番风景,江南的小镇住进烟雨的朦胧。撑开的油纸伞,遮不住烟雨的浪漫,咯咯噔噔的高跟鞋和不尽 青石巷潮湿的节拍。青花旗袍的女子,在雨巷里悠悠飘过。是的,她就是戴望舒雨巷里飘过的那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那个结着忧怨的姑娘。有着太息般的目光,丁香般的惆怅。她像梦一般地飘过,飘过我们的身旁。
旗袍,它是寂夜里从轩窗透进来的那阙思乡的清词 ,温婉了枝丫,温婉了月移花影的时光;温婉了家乡鸡犬相闻的夜色里,亲人守望的那一盏灯火。它飘进了陆游的沈园,唐婉的相思、杜甫的田园梦;飘进了李清照的清愁蚱蜢舟、轻描着林徽因的一身诗意千寻瀑。捧一杯茉莉花茶袅袅的清香,晕染了旗袍精密的针脚,幻梦般的风韵。
旗袍的美,从清朝旗人手中的金丝银线中飞舞而出,既有旷野里纵马驰骋的不羁;又有闺阁女子手捧书卷低眉掩羞的欲滴柔情。旗袍的雅,就像赏这四季的花开。姿态各异,千娇百媚;有华丽若牡丹的,则富贵如大家闺秀艳冠群芳;有素雅清淡的犹如茉莉微开,低眉着小家碧玉的娇俏;有傲然凌风的怒放,也有“俏也不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冷香;她们风情万种,既有一览众山小的怀柔,又有采菊东篱,悠见南山的闲情;既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任性,又有“胸有万点墨,自在入风中”的洒脱。的确,旗袍的韵,如这万里江山,有着漠北江南和高原草地所带来的迥异不同的灵秀。这些身着旗袍的女子,她们掀起了我们中华文明最妖娆的一角。温柔贤淑,端庄大方的东方女性之美,在摇曳的旗袍下愈发的顾盼生辉,旗袍这道独特的风景,一任这几千年的文化丝帛长卷,悠悠地打开。字里行间,墨香如酒,灌醉所有的红尘看客。
旗袍,就像一弯月般静美,深陷在多情的眼神儿里,醒来是花影,醉了是舞神 。
希望来年的春天,也着一袭旗袍,走进这唐诗宋词万卷书香里。与春竟美,那些花儿,是否会躲在骨朵里不肯出来。纵是千呼万唤,依然是羞个颜儿半遮面。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