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石优美散文

文章 2019-07-16 00:58:52 1个回答   ()人看过

到过“海上第一名山”崂山的人,很可以为瀚海远波、仙山矗立的气氛所陶醉;正如去到海上仙境的蓬莱,会因为海市蜃楼的梦幻而痴迷;至于李白说“泰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崂”,那也是说每个胜景都有钟灵奇绝之处,天赋资质本来不可高下相分的意思。其实我认为崂山海风迎合松涛最是特色,而更有特点的是冰川纪留下的山石风貌。

崂山的石都是突兀裸露于地表之上的,大多的位置是处于半栽泥土之中偏上。所以看到的景象是嶙峋的巉岩各具姿态,插隙遍植的松树反倒位于风景线以下,不是因为山松植株矮壮的原因,实在是石象太过高耸了。在我们家乡每山多石都有名称,很多像“蟹甲石”、“鹰嘴石”、“石老人”等形象的名称,如果要用“飞来石”命名的话,不知要有多少符合规格、反而就乱俗了、所以省却不用。不但作为风景的陈设存在,石质的优良是不可多得的石料。

崂山的古迹建筑、庙宇等都是石料构造,风景区的梯级台阶也都就地取材,就连不多些年以前的民居也全是石质的,现在有砖瓦和水泥在景区和民居的运用,尽管已经不少、看上去还是很各别的感觉。我还记得自己家的老房屋是石块和黄泥的墙体、茅草的房顶,后来才换上水泥和屋瓦,现在城市化发展的村居此起彼伏的速度递进着,但大部分公产或私用的别墅楼主体或表层还是石质材料的居多。

崂山的石料不止本地取用,覆盖着青岛市区的古建筑,还延伸到更远的地方、比如首都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来自我们家乡,那是一块整体采下的巨大石料,用特制的车皮运到京城,上面的块状格局是雕刻形成,仿佛块石是为了美观的作用。别的地方不能确定的还有很多,颐和园里大概有崂山的出产,北京饭店的构成甚至就有崂山石匠的手艺,随着石料出产一同来京的,就是我们家的邻居,幼时我常听老人说起。

说起石匠和石艺来,我想起一件事来,记得我刚记事的时候,有一次在外婆家,从房上掉下来一片瓦,我看着奇怪就问外婆,原来这是一片石瓦,所以质地外观看着不同,掉到地上竟然都没有摔碎。崂山的石头都可以制瓦,这不但说明了石质的可贵,同时更说明石匠技术的精湛,如果留到今天“秦砖汉瓦”里边会不会加一个“属目”呢?

可惜的是这样的技术大概现在不可能留传下来了,这样的石艺所赖以依存的崂山石已经被禁止开采。不但是有些古老的技艺在今天已经没有必要,而且人们也没有长远的观念来保存这样的遗留。外婆家的老房子早就败落消失了,连着那依然还留给我清晰记忆的一片田园风情,现在是开发成现代功用的系列用途了,冰冷坚固的水库坝体取代了童年那古树桃林、水井小河、羊群、山鹰、鸟兽,以及遍布的农田和劳作的农人,人们搬进了山下豪华的居住区,接着也就是慢慢遗忘乡居乡情的必然迅速的过程了。

我们村里的人多有石匠,我的叔叔有一个是石匠,我有三个姨父是石匠。我的五姨父石艺水平最高,前些年回家偶尔听家人说起来,好家伙让我感到惊奇不已,不是赞叹自小熟悉的石匠手艺,人家出两三天工比我一个月工资挣得还多。石匠的职业不象国画那样需要大力保存的国粹,它随时代发展阶段的消失也不知为幸事为恨事也。

一切资源在今天看来都不是取之不竭、没有匮乏的,何况今天的开采技术和规模是能达到风卷残云的势头和速度的。除了崂山的主要风景区,在主要这个旅游区的范围内,到处能看到一座座的“半壁山”,禁止开采石料前的几年留下的大地疮疤、不能弥合的文明皮癣;怎么世代取用了多少年的行为、丰厚的物产资源状况,可以到迅速恶化而不得不绝对禁行的程度呢。

那一次和同学驾车到青岛远郊,我把照相机镜头伸出窗外饱餐那绚丽的秋色,碰到又一座峭拔却真的“壁立”的“半壁山”的时候,赶紧缩回了长焦触及的景象、关闭了不慎的取景框,同学开车还诧异地明白、迅速做出了反应,“你怎么不拍下来?发到网上给大家看!”

每次回到家乡我都去爬自家东山、北山、西山,邻村的“小崂山”,隔村的“观光园”。有一次孩子们跟着我在山坡上,一窝蜂涌向一个去处喊着“大王座!大王座!”我跟着看去,原来是一块被采过的岩石上留下一个空缺、正好是一个座位的位置,今天想象力丰富聪明的孩子们给它命名了、我还不知道。从这里向山下望去,村庄开阔得尽在眼前,文明的气息一片繁盛,村人不再就地取材建造古老的房舍了,幸福却以更新的方式铺展开了面貌。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