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教学实录

文章 2019-07-16 00:09:57 1个回答   ()人看过

《风筝》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下面是鲁迅风筝的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一、课前预热

师:老师备课时看到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则顺口溜,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是谁啊?

生:【齐声】鲁迅!

师:大家读过他的作品吗?

生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2:《社戏》

(还有学生在下面说《孔乙己》、《狂人日记》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很熟悉,真让老师高兴!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的是选自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风筝》。

三、整体感知,概括故事

师:预习过作品了吗?

生:【齐声】预习了!

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篇千字文中所呈现的故事吗?同桌之间可以合作。

(同桌间进行合作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3:二十年前“我”亲手毁坏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想补救却不得。

师:概括得很好,注意了故事中的时间跨度和人物关系。

四、细研文本,解读风筝

师:兄弟间的冲突竟源于一只风筝,这小小的风筝身上会藏有怎样的密码呢?

(学生表现好奇)

师:不妨先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风筝?请用“在第几自然段中找到了怎样的风筝”来表述,语言尽量简省。

(学生开始寻找)

生4:我找到了第一自然段中眼前的风筝。

师:用时态来概括,不错!你能把这一段读一下吗?

(学生朗读)

师:朗读声音响亮,但有一处小错误,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生5:第三小句应该读成“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

师:很好,“丫杈(chà)”是一个词。再请大家注意一下“我”看到风筝时的心情。

生:【齐声】惊异和悲哀。

师:怎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呢?

生6:北京冬天就有风筝放飞,这在故乡应该是不多见的,所以“我”觉得惊异。

生7:“我”看到风筝引起了对往事的沉重回忆,所以感到悲哀。

师:你分析问题注意到了上下文的贯通联系,这种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看来这儿的风筝有穿针引线,开启下文的作用。请继续寻找文中的风筝。

生8:我找到了第二自然段中故乡的风筝。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这段文字,看看作者如何来描写故乡的风筝?

(学生齐读)

生9:作者写到了风筝的声响、风筝的颜色、风筝的形状。

生10:我觉得还有感情。

师:何以见得?

生10:“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一句中“寂寞”、“伶仃”、“憔悴可怜”都表示感情。

师:说得好,就请你把这句再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

师:确实读出了感情。作者把风筝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故乡的风筝成了江南早春二月的一道美丽风景,连寂寞的瓦片风筝也是春色一点。而这难道又仅仅是在写景吗?难道这不是一种暗示么?我们能够想象这风筝下面站着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暂不解答,先留个悬念吧。能找找故事中的那只风筝吗?

生11:是第三、四自然段中那只撕毁的风筝。

师:对,就是这只小小的风筝牵扯出的是兄弟两人截然不同的表现,请结合关键词句圈点勾画出他们对风筝的情感和具体行为。

(学生圈点勾画)

生12:小兄弟最喜欢风筝。

师:有具体表现吗?

生12:看别人放风筝时会“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甚至于小半日”,还会“惊呼”、“跳跃”。

师:你来读一下他的这些表现,好吗?

(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

师:他读得怎样?请同桌点评一下。

生13:读得很好,读出了小兄弟心中的渴望。

师:你还能说说小兄弟喜欢风筝的其他表现吗?

生13:他拾枯竹在什物堆中苦心孤诣地偷做风筝。

师:你说的“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解)

师:谁知道这个成语的解释?

生14:指费尽心思做事情。

师:这就足以表明小兄弟对风筝的热爱,那他为什么如此钟情风筝呢?

生15:我觉得风筝就是小兄弟儿时的玩伴,心中的希望,他爱风筝是一种儿童的天性。

师:你在这里发现了儿童的天性,是啊,每只风筝的下面都会有一颗可爱的童心,这不就是风筝所藏密码之一吗?来,到黑板上把它写一下!

(学生板书:儿童天性)

师:再来看看“我”的情感和具体表现。

生16:“我”对风筝是“不爱”、“嫌恶”、“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从“不许放”、“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就能看出来了。

生17:还有“我”的“愤怒”,“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还有“傲然走出”。

师:找得很全面,谁来把其中描写动作的这一句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我也来读一下。

(教师朗读)

师:我们俩读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齐声】老师你读时有些小的停顿。

师: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啊?

生18:你好像故意把这些动作分解开来,像“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中间用个逗号,有个停顿,我觉得有点折磨人。

师:啊?是说老师我折磨人吗?(笑声)

生18:不,不,是作者这样写的,是作者折磨人。(笑声)

师:哦,应该是作者让他笔下的“我”如此冷酷无情。想想小兄弟竟敢瞒天过海,顶风作案,“我”自然气急败坏。(笑声)

师:而所有的这些仅仅是要说“我”的“粗暴”吗?想想在这儿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投影相关链接:

材料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 子

材料二:鲁迅父亲早逝,他便以一个封建家长的资格来管束教导弟弟

------李允经)

(学生边读边讨论)

生19:我认为作者是在表现一种人对人的压迫。

生20:我觉得这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师:你对中国历史很熟稔,一下子就触及到思想的本质。这应该是风筝所藏密码之二了吧!请上来写出你的发现。

(学生板书:封建专制)

师:好,很工整,请继续寻找文中的风筝。

生21:在第七自然段中还有补过的风筝。

师:你的概括紧紧扣住文章的语言,很精准,那我为什么想到要补过呢?

生2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是在进行“精神虐杀”。

师:你是联系上文找到了原因,真聪明。能说说何谓“精神虐杀”吗?

生22:我觉得摧毁风筝实质上就是在摧毁童心,扼杀儿童的天性。

(教师鼓掌)

师:你就是位小小思想家,考虑问题有深度!“精神虐杀”作为风筝所藏密码之三很清晰了,也请你来写一下。

(学生板书:精神虐杀)

师:“我”成了制造“精神虐杀”的刽子手,“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责,那“我”想怎么来补过呢?

生23: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师:这只补过的风筝最终放飞于蓝天了吗?

(学生齐摇头)

师:为什么?

生:【齐声】我们已经是大人了。

师: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放之于成人身上,便可能只成了小丑。所以请同学们记住有时生命不可错过,有些错失是无法补救的。“我”还想过其他的补过办法吗?

生24: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师:有效吗?

生:【齐声】没有!

师:看看小兄弟怎么说的?

生:【齐声】有过这样的事么?

师:读得很整齐,味道淡了点,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25:有些惊奇。

生26:还有些茫然。

师:好,那就再读一遍。

生:【齐声】有过这样的事么?

师:对此“我”又是怎么看的?

生27: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师: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摇头)

师:先看看谁在说谎?

生27:弟弟在说谎,他想安慰哥哥。

生28:不对,是“我”在说谎,小兄弟根本没有怨恨了,也就无宽恕可言,“我”硬要他宽恕的话,就是自欺欺人了。

师:讲得太好了,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先生自己是怎样说的。

(投影相关链接:

材料三:自己做过的错事应该牢牢记住,并不是人家不记得了就可以过去。 ------鲁迅

材料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种族,祸哉祸哉。------鲁迅)

(学生齐读)

师:谁能发现此处所藏的密码?它体现了一种智者之思。

生29:表示“我”在不断反省。

师:好,能用四字短语来表述吗?

生29:自我反省。

师:把它写出来!

(学生板书:自我反省)

师:我们一路探寻,一路思考,已经解读出风筝所藏的四层密码,了不起,还能有新发现吗?

(学生迟疑)

师: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

师:“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有什么暗示吗?

生30:这里还有一只风筝。

师:怎么解释?

生:想到故乡的春天“我”就会想到风筝。

师:给这只风筝起个名字,好吗?

生30:我觉得是逝去的风筝。

师:不错,那老师来把这两个自然段读一下,请大家体会这里面的感情。

(教师范读)

生31:表达了“我”内心的“沉重”和“悲哀”。

师:用文中的语句表述得再完整些。

生31: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师:为什么“只得沉重”,为什么“悲哀无可把握”?小组讨论一下。

生32:“我”无法摆脱自己制造的“精神虐杀”,所以只能痛苦,“只得沉重”。

生33:小兄弟已全然忘却了自己所受的“罪”,让“我”无法求的宽恕,所以有“无可把握的悲哀”。

师:看来“我”面对无法改变又不可摆脱的现实保持着清醒,正视别人忘却都不再提及的罪责勇于去担当。这让老师想到了季羡林先生,想到了他写的《幽径悲剧》。

(投影相关链接:

材料五: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季羡林

材料六: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史铁生)

(师生齐读)

师:作为思想启蒙者,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怀,请联系史铁生的这段话来思考。

生34:这是一种自我救赎的精神。

师:发现得太深刻了,人类开始自我救赎,上帝就笑了!

(学生板书:自我救赎)

五、完成解码,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发现的五层密码依次排列,我们一起将它们串连缀接一下吧!

师生:《风筝》告诉人们要保护儿童天性不受封建专制的精神虐杀,要在自我反省中完成自我救赎!

师:这不就是鲁迅在《狂人日记》结尾处喊出的“救救孩子”!不也在告诉我们要保持人格之真,绽放人性之美吗?

(教师板书:保持人格之真 绽放人性之美)

师: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可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依旧能感受到他的思想温度和穿透力量。同学们,我们还会怕周树人吗?

生:【齐声】不!

师:那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挑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放风筝去!(同学一片欢笑)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