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鲁迅教学实录
《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筝》鲁迅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师: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从第三自然段看起,看看两兄弟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生:文章中“我”非常讨厌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而小弟却非常喜欢风筝。
师:文中用的是“讨厌”吗?
生:是“嫌恶”。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有区别吗?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呢?
生:“嫌恶”比“讨厌”程度严重多了。说明“‘我’不是一般的讨厌风筝,而是极其讨厌”。
师:但小弟弟可不是这样的,有两个词语很能看出,哪两个?
生:当看见风筝落下来时,小弟弟“惊呼”;当风筝的缠绕解开时,小弟弟“跳跃”。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三件事,我们先看第一件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我”发现了小弟弟偷偷做风筝,就生气地把他的风筝撕毁了。
师:这里有一个成语,写了小兄弟花了多少功夫做这个风筝,是哪一个成语?(引导学生找出)对了,就是“苦心孤诣”。
(先生边说边板书。由于黑板安得比较高,要踏上一个小木凳才能够得上。先生一步一步地踏上小木凳,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下这4个字。)
“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诣”,《桃花源记》有这个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连起来的话翻译这4个字?
(《桃花源记》学生大概还没有学过,但先生这种词语解读方法当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学生站起来:“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先生有点不满意:请重说一遍,完整地说。
生:“苦心孤诣”的意思就是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师:当“我”发现小弟弟“苦心孤诣”做出风筝时,“我”怎么样了?
生: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这里是连续三个动作。“折断、掷、踏扁”,恶狠狠的,然后,傲然出去了。“傲然”是什么意思?这个“傲”你们会组词吗?
(生解词,做组词练习。然后)
师:请大家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
(先生关注地走进学生中,片刻,有学生站起来……)
生1: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沮丧地低下头,泪还是不听话地流下来。
生2: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原先水灵灵的大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他使劲地想,绝不屈服,绝不流泪。
师:写得真好。现在我们阅读第二件事。这件事写“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偶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偶尔”,说明什么?这本书还是外国的,你有什么见解?
坐在前面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原先他已经回答过问题的了)。先生微微笑了笑:“还有吗?后面的,我能随便叫个同学吧?”
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起来回答:“说明当时中国扼杀童真童趣是很平常的,这很残酷。”
师:为什么是“不幸”呢?懂得这个道理吗?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沉重。
师:这里连续用了4个“堕”字。(先生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帮我写这个“堕”字,不要看书。我有点想不通,这里用了4个“堕”,“心”为什么用“堕”来描述呢?
生:“心”变成沉重的铅块,所以可以用“堕”。
师:再请大家注意“精神的虐杀”这5个字:“虐杀”的“虐”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下,下面和雪花的“雪”刚好相反。这个“虐”在《向沙漠进军》里出现过,“肆虐”。
请这位同学把第二段读一遍。(生读)
师:现在开始阅读第三件事。第三件事看起来同样很简单,“我”要向小兄弟道歉,但“小兄弟”已经把这件事忘了。为什么听了“小兄弟”的话,“我”的心又沉重了?
生:因为小兄弟已经对这事习惯了,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师:我最欣赏你的“习惯了”,可能小兄弟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女的,这使我们看到民族中一些人的不良习惯。大家不妨看看文章的开头,文章写于1925年1月冬天。我们看看开头的两段,可以轻声读,也可以默读。请大家注意其中“惊异”“悲哀”这些渲染气氛的词语。
先听老师范读。(先生自己很有感情地把这个句子读了一遍,自己边读边解释。)
“我现在在那里呢?”怎么不知“我”在哪里呢?写出一种惆怅和焦虑。“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
(师生一同深情朗读)
师: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明显的“首尾呼应”,“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中的破折号值得品味。我给大家示范一遍。大家下课后好好体会一下。
下课。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