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大姑随笔
得到大姑去世的消息是今年的10月份,那时秋意正浓,阴雨绵绵的天气,让人们的心事在凄风冷雨里纷飞。就在这天凉如水的秋夜里,大姑像被收割的庄稼,被老天安静地带走。七十三年的风雨历程,七十三年的荣枯岁月,就在这一瞬间,永恒地画上了句号。“一别竟从天上去,再逢需向梦中来”。在大姑去世的几天里,我的思绪始终无法转变,一直执拗地认为她还活着,还在等待我回老家,听她慈祥地喊我的乳名。
大姑是地道的农民,在一贫如洗的40年代,大姑历经了时代的动荡,尝尽了岁月带来的一切辛酸。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贫困像阴云一样笼罩着每一个家庭,那时的人们,对生活没有半点挑剔,大多数家庭都揭不开锅,一块黑面馒头也要分成几份吃,身上也没有像样的衣服,一件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粗布麻衣,也是老大穿完老二穿,即便是最后实在破败不堪了,也舍不得丢......在物质如此极端匮乏的年代,一切都没有今天这么讲究,只要吃的能填饱肚子,就是最美味的佳肴;衣服能遮风挡雨,穿在身上照样体面。或许,任何事物,只有在极端缺乏的时候才显得弥足珍贵,人们才会加倍地去珍惜。因此大姑也常说着,日子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是从一针一线中缝出来的。
打我记事起,每每逢年过节期间,大姑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伴着她慈祥的笑容,一边和奶奶唠家长里短,一边从挎包里掏出大把的好吃的给我们这些小孩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我和大姑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的依恋,因为从大姑身上,可以扯出令我动容的好多故事。不管是洪荒岁月里的沿街乞讨,还是风雪路上的一捆柴火,都让窘迫的家里燃起了温饱的火苗。当初在爷爷远去的日子里,正是她和奶奶的相依为命,才让支离破碎的家庭重拾温暖。大姑是勇敢的,在离家沿路乞讨的时候,遇到满路的野狗和狼,她也不会喊一声怕;大姑是坚强的,在捡拾柴火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背上的荆棘深深扎进了肉里,她也不会念一声疼;大姑是慈爱的,在举家上下都没有饭吃的时候,她总会把仅有的留给弟弟妹妹们吃,她也不会说一声饿......大姑正是历经了这样的苦难,所以她更加明白生活的不易,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眼下的幸福。
在几位姑姑里面,大姑是回娘家最勤快的。记得小时候,每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我总会习惯性地在家门口等待大姑的身影,这是从我记事以来,她坚持了三十多年的身影,也是刮风下雨从来没有缺席过的身影。因此也常常听奶奶这样念叨:几个女儿里面还是老大最勤快,别的逢年过节年有时候不来,我心里也踏实着,但是如果老大没来,我总觉得胸口像堵了块石头一样,心里闷的慌,眼皮子也会拼命地跳起来,总感觉不踏实。谁知,这样的身影从此便嘎然而止,不知道在大姑弥留之际,还会不会挂记那条风雨无阻的黄土路;会不会看见奶奶拖着颤巍巍的步子,在秋雨中无助而又凄伤的眼神。其实,在最近几年当中,大姑的身子一直不好,长年的风湿病剥夺了她正常行走的自由,有时候手中的拐杖也不听她的使唤,随时和她的身子一起倒下。在病魔缠身的日子里,她还是坚持回娘家,因为她知道,回娘家的这条路不能终止,虽然她没有读过书,不会讲做人的大道理,但她深深明白,娘家是她的根,是她时刻都挂记的地方,也正如她心里想的一样,如果自己的身影没有按时出现,也会有人惦记,也会有人担心。因此,大姑一直坚持着,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即便是最后以病痛为代价,她也没有放弃。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爱,让大姑回娘家的这条路,不仅见证了她精神的可贵,也见证了亲情的久违。
大姑走了,最后她还没来得及叹息一声,就匆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终究没有抵挡住病魔,让坚持走了三十多年的黄土路,从此产生了寂寞;也让奶奶用望眼欲穿的眼神,让心里的石头落地;也让所有的亲人,用一生去感怀、惦念和珍藏。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