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外贸促进体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 完善的外贸促进体系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科学分析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符合地方外经贸发展实际的外贸促进体系至关重要。文章从外贸促进体系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入手,以江西九江为例,提出了完善地方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的具体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外贸促进体系 地方经济 政策建议
外经贸促进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对外经济贸易而专门建立的支持服务体系。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来说,制定科学的外经贸促进体系引导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方向,促进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可行而且必需。
一、依靠外贸促进体系加速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1.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践表明,对外贸易对于实现技术进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就适当进口。另一方面,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能加速地方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外贸发展水平。比较优势是一个地区的独特资源,是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若能发挥得好就是核心竞争力。绝大多数地方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形成并凸现出自身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地方外贸经济得以发展的最基本依赖,所以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将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如九江作为一个实力弱、底子薄、经济欠发达、发展中的内陆城市,没有外资的投入和外贸的出口,比较优势就难以发挥,产业发展将缺乏空间。为更好发挥出比较优势,就必须通过外贸促进体系大力开展“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但是对于一般发展中的地区来说,目前这些战略存在着引进的外资项目大多处在产业链的末端,生产过程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组装环节,加工贸易比重高,一般贸易比重低,且出口商品总量较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导致这些项目对当地企业的带动性不强,形成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强烈反差。要妥善解决这些抑制地区经济发展的难题,可以加快建立外经贸促进体系,将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发挥殆尽,提高各地区的外贸依存度,提升其外贸发展水平。
3.能较好适应地方政府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推进地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原有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为地方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地方要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加速外向型经济发展,应当有科学的外贸促进体系来推动之。一方面通过外贸促进体系可以加速引进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加速培育重点进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基地打通出口外销渠道,加速做大做地方支柱性企业,以实现“外向带动”促外贸出口,逐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外贸促进体系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以加速地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通过外贸促进体系这两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地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地方外贸的竞争力。
二、完善地方外贸发展促进体系的具体建议
1.建立财政金融支持体系。财政金融支持通常是促进地方外经贸发展必要手段,实施过程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以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鼓励企业出口。各地在外贸实践中,往往是有意向出口的企业不具有出口能力,有能力出口的企业为规避风险和缩减出口。因此,应当利用进出口银行对企业出口提供包括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等在内的融资方式推动出口贸易,同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当在出口信贷、收汇保障、资信评估、商账追收、贸易融资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第二,设立“走出去”专项基金以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企业“走出去”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高级形式,也是我国地方区域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政府来说,各地除了建立完善支持“走出去”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境外资源类项目、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承包工程项目和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外,还应当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设立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专项基金,化整为零,加大支持,用于政府投资促进活动和企业“走出去”项目的奖励、市场开拓、调研论证、人才培训、保费补贴、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等,加强对企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
2.建立产业配套服务体系。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具有地方行业和地区特色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要认真分析所在地区产业的优势和外资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导、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积极为主导产业进行配套,形成产业集聚。建立配套协作的项目库,建立信息开放和相互交流网,促使企业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省级政府应当设立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和重点项目配套鼓励支持资金。通过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等举措,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围绕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配套工业,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形成产业集群。
3.建立进出口贸易信息共享和与咨询服务机制。外经贸发展中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建立外贸政策信息服务平台。从刚刚改革开放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实施效果还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就在于部分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国家和地方的外贸政策领会不深以致无法真正将政策用足用活。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面向企业、信息可靠、免费提供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法规等方面的服务。
另一方面,要建立能提供国际市场信息的咨询机制。实践中,在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以正确引导企业规避各种市场风险方面,政府的作为极少且很不到位。有些地方虽设有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但收费过高、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外经贸部门的职能作用,通过建立如出口商品数据库、进口商品名录数据库、商展信息数据库、涉外政策法规库、国际经贸公约与惯例、对外贸易指南、投资指南、合作指南等,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行情、相关产业的国外技术动态及准入制度、有关国家的投资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
4.地方政府应建立合理的产业保护机制。尽管WTO对各国保护本国产业提出了较多的限制,但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中,还是要根据通过深入研究WTO规则,灵活运用WTO规则,加快建立产业保护机制,以合理保障地方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产业安全,这对于地方外贸经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地方政府在对企业的扶持保护过程中,应当对企业进行合理的分类,有针对性的对事关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进行监控分析,尤其关注地方重点敏感产品进出口数量、价格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建立科学的产品出口和市场预测预警体系,防止企业出口中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同时,还应当对对国外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份额进行仔细观测,以防国外产品大量进入对本地同类企业造成冲击。
5.建立配套的环境支撑体系。这里的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社会信用、人才、通关、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良好环境作支撑。
一是要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一流的基础设施硬环境。各地随着开放型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各种现代通讯设置、路桥交通、沿江及沿海港口以及企业电力等设置都应当与时俱进,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城市对外贸企业的承载能力。
二是要提供高效便捷的“大通关”环境。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速度。真正形成大通关,简化通关程序,实行“提前报关”、“预约报关”、节假日加班等通关措施,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口岸功能,将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加快推进通关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实现口岸通关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是要为企业进出口提供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信用环境。各地要鼓励信用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征信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形成社会联合征信机制。建立以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状况调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外部信用制度。培养和树立企业的信用风险意识,加强内部信用风险管理,防范来自外部的信用风险。
四是要提供同外经贸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环境。如九江对外贸易多采取通过港、澳、台中间商代理,导致九江出口货物没有真正辐射到国际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提高九江外向型经济的外向度,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培养、吸引一大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营销能力强、会经营管理、懂法律知识、能引领国际市场的外贸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应通过和谐的人才环境加快引进外经贸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参考文献:
张 萍: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努力构建新型外贸促进体系.广东经济,2006年04期
彭继增:德国贸易促进体系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价格月刊,2006年02期
刘绍坚:构建新型贸易促进体系迫在眉睫.时代经贸,2005年01期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