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棍文化随笔
晨练时,看拳友郭师傅手里总是拿着一根棍子,不停的变化着招式,很舒适的耍着。趁休息时,便上前观看、询问。这位郭师傅很建谈,于是,和我绕有兴趣的聊起了关于棍的一些话题,我就把它叫做棍文化吧。
郭师傅告诉我,他耍的这根棍叫“六不通”。何为“六不通”?他叫我细看他心爱的棍子,这根棍棍长一点二米,二点二公分粗,棍的顶端有个直径三公分自然节,呈圆形,像个小球安在棍顶。顶端往下15-20公分距离不等有略粗于棍体的三个自然节,像套在棍上的圆环。越往下看,自然节距离拉得就越长,而且这个自然节就越细,几乎和棍子一样粗细。棍子呈淡黄色,经过主人双手把玩摩擦已通体发亮。各个自然节中间,有六条赭石色、直线型的细纹,细纹间距均匀,正好包裹棍体一圈儿。仔细观之,每条细纹长短不等,这些或长或短的直线,没有一条通过自然关节,即使偶然那条线过了关节,也是立即收住脚步,戛然而止。所以,这六条纹路,没有一条纹路是从上到下,直通到底的,所以,叫做“六不通”。
说完“六不通”的来由,郭师傅颇有些自豪的说:“这种材质只有在秦岭山上才有,近处根本找不到。我这根六不通棍,在棍友里中属于较好的上品,粗细合手,轻重适中,质地坚硬,且有韧性,不弯不折,弹性好。据说穆桂英手里的手里使的那杆银枪,枪杆就是用“六不通”木做的。”
郭师傅还介绍说,玩棍的朋友,谁也不会选择大树上的材质,因为那会有树芯,再去掉包裹的树皮,剩下的就是软软的、毫无弹性可言的“棉花糖”了。所以,棍友们一般都会挑选灌木类。这类灌木成片成堆,长不高,经风雨斗严寒,不论土质墒情,生存能力极强,坚韧不拔。风吹日晒,表皮自然爆裂、脱落,又自我修护,顽强倔强的生长着。这时,只需在横七竖八、乱糟糟的自然生态的荆条中,找出那中间的、最直溜、最光滑、最高的那根,作为棍友们的手中武器,那是最好不过了。
棍的长短不等,棍子的直径一般不超过三公分 ,否则,就不叫棍,该叫棒子或杠子了。那么粗的棒子或杠子拎在手里,早晨出门要是遇见人,还不把人家吓一跳,以为碰上劫道的了。
棍子按个人的爱好来选择,棍子的材质不同,颜色不同,叫的名称也不同。暗红色的是枣木棍,白色、黄色的拐棍儿、齐眉棍、鞭杆儿、水火棍、哨棒、手棍......还有一些棍子不是用来健身的,是作为收藏欣赏的观赏棍。如:鸡骨头棍。顾名思义,棍子全身长满像鸡骨头似的鸡骨节;去掉众多树杈,只留寸把长的杈根,对称修整好,就像霹雳火秦明的狼牙棒那样子的棍子叫似火棍;拧着劲儿、盘旋成型的、弯曲溜吧的棍子叫盘龙棍。还有好多奇形怪状、叫不出名字的棍子。听说已故的陕西太极宗师赵宝大师,生前喜欢收藏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光是棍类,祖国各地,天南海北,不同材质的各类棍子,就收藏了三百多根,摆放了整整一间屋子呢。
郭师傅应我的邀请,即兴表演了拐棍儿和鞭杆儿的棍法。郭师傅非常认真的动作,把我看得直入迷,不知不觉中也随手拿起一根柳条子,模仿人家的动作,一招一式的自我感觉也舞得有模有样的。在一旁晨练的朋友看了一会儿,忍不住哈哈笑着说:“人家是在舞棍,你这是在一边儿挥着柳条子跳舞哩。”呵呵,这可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呐。
我非常看好拐棍儿的套路。什么打脑门、打耳朵、勾腿、打脚踝、打左腿、打右腿等等,很适合老年人的自我防身、自我锻炼。棍子,是过去古人作战的武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已逐渐演化成丰富多彩的防身健体的工具。长棍、短棍、太极棍等等,有的棍术已经编入中学教材了。由此可见,棍文化也和茶文化等其它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待于人们去开发、去挖掘、去弘扬光大。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