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更散文
乡村的冬夜,显得漫长而寒冷。或许随着年岁的渐长,或许现在少了一份重体力活,常常睡至深更半夜里醒来,我就再也难以入眠。然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透过窗户玻璃外那银色的寒光,脑子里一幕幕的浮现出儿时候无数个乡村的冬夜,从睡梦中的巷子里传出犬吠声和“哐、咚、哐”的敲锣声,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寒潮来临,天寒地冻,敲锣通知,防偷防盗,关好门窗,天干物燥,灶里灶外,小心火烛……”那一声声打更人清脆的敲锣声和吆喝声,好像直至正月的十六夜以后才算停止。
打更,据说是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的制度,称“打更人”或“更夫”。从宋朝杨万里《不寐》诗中的“深山五鼓鸡吹角,落月一窗鹅打更”可以断定,打更人至少在宋代或更早以前就有了吧。据说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孙达成,也曾经是个打更的人。又传说,如今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至今仍保存有中山父亲打更时曾经用过的物品呢。
打更,从我读到过的书本上得知,古人把晚上七时至凌晨五时分五更:戌时,19点-21点,为一更,称“黄昏”或“日暮”;亥时,21点-23点,为二更,称“人定”或“定昏”;子时,23点-1点,为三更,称“夜半”或“子夜”;丑时,1点-3点,为四更,称“鸡鸣”或“荒鸡”;寅时,3点-5点,为五更,或称“黎明”“早晨”“日旦”等。
打更人是根据时辰来敲打锣声的。如打更人在夜间三更时,敲打的锣声为“一慢两快”,即“哐!——哐!哐!”;在打五更时,应为“一慢四快”,即“哐!——哐!哐!哐!哐!”往往人们从睡梦中被锣声惊醒,从打更人敲打的锣声中,就能知道是几更或大概什么时辰了。小时候蒙蒙亮,常听母亲在追父亲起床时,说:“五更喽,快起床吧。”一般五更时,天逐渐亮了起来,人们也纷纷从睡梦中醒来,起床,做饭,准备下地了。.
不懂的事我总喜欢追根刨底。既然打更是古代人夜间定时报时的一种行当或者说职业,那么从我记事时起,打更只在寒冷的冬夜。我问长辈们,得到他们的答案,倒令我口服心服。是说,乡村寒冷的冬夜,村子上行人稀少,冬夜又漫长,人睡在暖暖的被窝子里,即使听到外面有些许的动静,人都懒得起身。这就常常给盗窃人带来了可趁的机会。
记得那时候的乡村冬夜,常听说某些人家丢失锅碗瓢盆、鸡鸭鹅羊什么的。加上冬日里的气候干燥,茅草房和路边的草垛很容易因烟头的乱扔而引起火灾。打更人的义务就是在夜里以不定时的走村串巷,看家护院,或以敲打铜锣声来震慑那些犯罪分子,起到维护农村治安的作用。打更虽算不得职业,但打更人都是在寒冷的夜间独自行走于村里的小巷,挺辛苦的。一冬下来,得到的报酬少得可怜,而打更人却又黑又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工分制随即取消,打更人的报酬从此难以得到落实。某一年,村里一直由一单身残疾人负责每年冬夜打更的任务也被取消,从此,乡村的冬夜一年年的变得异常的寂静和漫长。打更这一悠久的老行当,终究在我故乡的巷子里悄然的消失,以前那深夜里的一声声敲锣声、吆喝声只能永远成为记忆了。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