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强化实践教学主体地位的思考论文

文章 2019-07-15 22:43:31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地方高校应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要凸显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实践性,精简理论教学内容,构建相对独立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快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

1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

首先,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决定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但一所高校,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从事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来确定,这是指导学校发展与办学模式定位的基础。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也无不是一种合理的“金字塔式”的分类设置和分类发展体系,即处在塔尖的主要承担着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型、理论型人才任务的研究型大学只能是少部分;而基座则是为数众多的教学型普通高校,主要承担着社会各种各样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尤其是地方高校,与地处省会中心城市的老牌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科研水平、师资力量有较大的差距,不具备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优势,避开与名牌大学的竞争,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是其明智的选择。

其次,从人才市场需求缺口来看,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看,暴露的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过去,受“精英”教育理念的支配,高等教育把高深知识作为着眼点和目标归依,普遍偏向于重视理论型人才的“学术型”教育,而轻视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而轻视技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在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技术研究,从而造成我国“学术型”人才的相对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由于历史惯性的原因,面对社会上人才市场需要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状况,处于“象牙塔”的老牌高校缺乏快速回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而作为“草根”的地方高校贴近企业和市场,显然能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再者,地方高校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也是根据其生源状况因材施教的要求。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生源质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而由于“声誉”和“地域”的因素,重点高校和地处省会中心城市的高校将高质量的生源囊括殆尽,由于学生来源(也就是培养对象)不同,决定了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的培养目标理应有所不同。地方高校招收的学生高考分数远低于重点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缺乏生源基础,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因材施教,专注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将实践教学摆在突出的位置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不是普通本科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它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而不是以学科为本位。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而不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尤其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注重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中的亲自操作与仿真“实践性”,而一般本科实践课程主要以演示实验与验证性实验、观察实习为主。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十分相似,但相比目前的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的知识基础必须达到大学本科的文化层次,理论课程体系虽然强调应用性,但是应达到一定的理论广度与深度,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可以说,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介于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带有高等职业教育鲜明特征体现能力本位职业性为主的技术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凸显其实践性,包括教学目的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1)教学目的的实践性,应用型本科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实践性、参与性与体验性等非认知性目标,如对某一职业的认识,不是停留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是要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真正了解与热爱其职业,使其更具有感性认识。(2)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用型本科要采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导向模式,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加关注实践、实验、实习、训练、试验、证书培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其内容要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要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而不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逻辑和前沿领域。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突现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践课程教学课时数要达到一定的远远高于普通本科实践课程教学学时,甚至在某些专业方面与理论教学达到1∶1的比例。(3)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相结合,强调产学研结合。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学运行机制,在教学方式上要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衔接,在教学的场地与时间上具有弹性,不仅是课堂与教室,还一直延续到产学研的合作单位,使学生在实习训练中完成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过度,从学校到职场过度,以凸显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为学生的毕业就业加大实际砝码。

3关于地方高校加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

3.1精简理论教学内容,构建相对独立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基本理论应用能力的训练上,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更多知识。在办学实践中,必须首先摆脱理论体系对实践内容的束缚,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摆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按照实践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内在联系,重组实践课程。按照不同的模块、以不同的项目(课程)、按不同的层次安排独立的实践课程,形成由基础性实践、综合性实践、研究创新性实践组成的由基本概念理解、基本技能训练到工程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再到开发研究能力训练的模块化、项目化、系列化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加大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应结合各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新特点,着重研究实践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优化革新,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纵向连贯性和系统性。

3.2依托企业,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高等学校要与研究基地、企业合作,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世界各国在发展高等教育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教育机构与企业密切结合,为高等教育创造实践教学条件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例如,德国高校与企业联合,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出大批一线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作为高等学校的实践基地,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甚至直接负责学生实际能力的倍养,并帮助学校解决实践教学的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由于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企业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毕业时比较愿意聘用他们。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使专业设置针对性更强,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可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经验,完成了由学校到生产岗位的过渡。

3.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最为紧迫的是要建设实践指导能力强、工作踏实肯干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加大对实践教师的招聘引进,优化结构;二是鼓励理论教师走出去,到工商企业参加实际工作、咨询、项目开发或员工培训工作,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三是在实验中心管理下,建设一支过硬的实验员队伍,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并要取得上岗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四是加快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在实践基地里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任教或讲座,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4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杠杆。过去学生成绩大都按课程记分,学生的实践成绩只占很小的比例,这样不仅扼制了学生参加实践训练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在修订教学计划时,着重突出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二是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建立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考核体系,学生技能模块教学完成后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社会公认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应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培训,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系统检验学生的技能,培养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在毕业时能达到劳动准入制要求的相关技能等级。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