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佘林明先生个人随笔

文章 2019-07-15 22:12:09 1个回答   ()人看过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这里的土台班子,如雨后的春芽,遍布紫蓬山山岭岭。目不识丁的大舅是个土导演,他教戏的时候,总有几句是即兴创作,演员们学戏困难,暗暗叫苦。于是我萌发了写剧本的念头。说写就写,三天我就把一个民间故事改编成庐剧《烈女井》。拿过去,演员和导演高兴极了,学起来方便多了;由于是新内容,乡亲们也乐意看。大家都夸我有才,我,立即飘飘然了,赶快把剧本寄给了安徽戏剧协会的《戏剧界》。

没想到,这一天我刚到家,隔壁大大爷举着一个沉甸甸大包裹,对我说:“刚才县文化局有个人来找你,你不在家,他叫我把这交给你。”我双手颤抖地接过包裹,疯狂地跑回家,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几本关于戏剧创作的书籍,我的退稿,还有一封信。

我看到是一位叫佘林明的剧作家亲笔写的,他去省戏协开研讨会的时候,编辑们也讨论了《烈女井》,他作为肥西文化局的领导,为本县有这样的人才而骄傲,今日特来拜访。

我感动得直流泪水,还是初中生的我,完全是模仿大舅他们的小戏乱写的,他,却如此重视。

他用了八百多字与我讨论主题。我的天啊,我那知道什么主题,我只晓得把故事编得曲折生动,把唱词写押韵通顺,那顾到主题了。我的故事大意是,一个英俊的小和尚暗恋一位美丽的村姑,趁村姑挖野菜的时候,上前搂抱,村姑举铲就打,和尚抱着血淋淋的光头逃走。三年后,和尚成了这家的上门女婿,夫妻恩爱,生下一双儿女,一天,和尚无意中说了三年前的事,妻子听后,投井身亡。先生在信中写到,主题是剧本的灵魂。你是用村姑这人物鞭策封建礼教?还是用和尚这个人物讴歌忠贞不俞的爱情?我脑子里一团糊涂,没想到这些,只感谢他把我的剧本当回事情,把我这乡下伢子当个人物。

他肯定了我的文字功底,说剧本科学地吸收了民间文学的养分,生活气息浓,人物形象鲜明,唱词易于庐剧谱曲,作为一个初学者,已经非常不错。还让我反复读他给的几本书,根据书上的理论指导,学习写一些戏剧小品,不可急着写长篇大作,等积累了经验,再写大剧本,将来必有成果。

他让我有空去文化局找他,他想与我当面谈谈,他还说设法帮我办借书证,到县图书馆借书看,扩大知识面。

我那时爱要读书考学的,终究没去找他,也没有练习写剧本,因为考试作文是不准写成剧本形式的。

直到县里成立“西月散文诗社”的时候,我才见到这位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他一张国字型的脸上写满了慈祥,目光是那么平静睿智深邃。文友们一致说他像贾平凹,我不知贾平凹什么样,但,我看出大家非常尊敬这位佘老师,纷纷说他的为人之正派,他的文章之精美,他一出场,欢声如潮。

他们说他不光写剧本,还写小说,散文,散文诗尤其写得好,县里的散文诗写作群,就是他打造出来的。他已经出版了散文诗集《爱之树》,《瞬间的顿悟》,《源头集》。剧本集《莲鸽传奇》,《鸳鸯泪》,《神话因缘》。。。。。。当时,我没有见过先生的作品,但,我觉得先生走过了一条艰辛的路,我写一篇作文,都写得头昏脑胀,他才三十多岁,写出那么多文字,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自此,我常与先生来往,细读他的作品,文如其人,他的风格自然朴实,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喷发着乡村的雨露阳光,方言土语用得恰到好处,极具地方特色。

我喜欢他的作品,就去模仿他,写好了让他改,让他推荐,很快,我在《合肥晚报》。《新安晚报》,《民间故事》等报刊上发出了文章。

先生虽然很低调,很平凡,但,比起那些把初学者作品一字不动占为己有,在别人作品上署上自己大名或老婆大名的编辑,先生实在是太伟大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外,不常与先生来往,但常看他的作品。只见先生近年来文字更老到,意境更深远,出类拔萃,一部史诗般巨幅画卷长篇《刘铭传》,凝聚了先生的艺术精华,陶醉了我。

我见过的编辑无数,给我印象最好的就是先生您,还有《新安晚报》的黄从慎先生,我要好好写做,用好的作品来报答您们。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