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教案范例
上海中学化学教案篇一:上海初三化学第一章:化学的魅力(教案加习题)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第一节第二节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参观化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第2课时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写实验报告物质的提纯
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第三节第四节
绪言: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
考点:
考点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考点二: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5H2O===CuSO4·5H2O(蓝色)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
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三: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四、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五、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实验(见实验专题)
上海中学化学教案篇二:上海初三化学全年学案和答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课时化学研究些什么
【课前预习】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学科
2.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化学变化中。
3.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
【课堂练习】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冰
B.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C.蜡烛熔化
D.森林火灾
5.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发光发热
B.有颜色的变化
C.有其它物质生成
D.有气体、沉淀产生
6.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光
B.燃烧时放出大量热
C.燃烧后变成白色固体
D.镁条燃烧后最终消失
7.下列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棉花、石油能燃烧
B.鸡蛋放入白醋有气泡
C.食盐、白糖能溶于水
D.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会变浑浊
8.判断题
(1)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2)有热量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课后测试】
一、填空题
9.加热碳酸氢铵时,观察到固体逐渐,且有气味的气体产生。
10.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樟脑丸消失B.蜡烛燃烧C.铁生锈D.铜铸成铜器
E.食物腐烂F.电灯发光G.光合作用
二、选择题
11.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轰炸巴格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一定包含
化学变化的是()
①房屋倒塌②油井燃烧③飞机被导弹击中而爆炸④玻璃碎片纷飞⑤
导弹钻入地下30m爆炸炸掉多个地下防空洞
A.只有②③B.②③⑤C.只有①③D.只有②④
12.下列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A.冰和水B.铁和铁锈C.镁和氧化镁D.金刚石和石墨
三、简答题
13.根据物质的性质如何区分下列各组物质(可用多种方法)
(1)蔗糖和食盐
(2)酒精和食醋
(3)铁块和铜块
(4)白糖和面粉
14、将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判断是何变化?
第2课时化学研究些什么
【课前预习】
1.石油、天然气不仅可作燃料,还可以进行综合利用,用煤、石油等为原料可制
造、合成、合成等。
2.实验室使用化学药品时要做到“三不”:不,
不。
3.水是由和元素组成,石墨由组成。
【课堂练习】
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产生大量白烟
B.糖受热变黑
C.淀粉变成葡萄糖
D.糖溶于水
5.下列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的是()
A.凝固B.锈蚀C.爆炸D.熔化
6.下列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金刚石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B.铜丝加热会发黑
C.铁水降温后能形成坚硬的铁
D.天然气可以燃烧
7.物质可以是元素组成,也可以是(填相同或不同)
8.葡萄糖加热完全烧焦后得到黑色的残渣主要是元素,其元素符号。
9.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
A.烧杯B.燃烧匙C.试管D.石棉网E.量筒F.集气瓶
【课后测试】
一、选择题
10.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火焰的()
A.外焰B.内焰C.焰心D.灯芯
11.有一瓶工业酒精和食盐水,区分它们最简单的化学方法是()
A.品尝味道
B.闻气味
C.取少量点燃
D.观察颜色
12.下列各组物质颜色相同的是()
A.氧化镁和镁
B.炭粉和氧化铜
C.铁和铁锈
D.铜丝和铁丝
13.下列仪器不能用来加热的是()
A.试管B.烧杯C.量筒D.石棉网
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剩余的药品放回试剂瓶中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让试管口略向下
C.若取无腐蚀性药品可直接用手拿
D.取用块状药品应用药匙
15.手帕为什么烧不坏?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16.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你知道二氧
化碳在自然界中如何循环的吗?
第二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课前预习】
1.我国古代有哪些化学工艺是举世闻名的?
2.化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性,列举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有关问题的实例。
【课堂练习】
3.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某些化学工艺如明较早,在冶炼技术上,商代制造,春秋战国就会和。
4.1965年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是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材料。
5.塑料薄膜、快餐盒、塑料袋之类的日用品的大量使用造成了
6.、、人们提出消除、减少排放等问题。
7.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下列措施合理的是①禁止在人口密集地区燃放烟花爆竹②大量植树造林③禁止使用含铅汽油④一
次性塑料杯、方便袋的大量使用⑤禁止使用煤、石油
8.小明家夜晚不幸煤气爆炸,你认为造成的原因可能是(编号)
(1)当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油烟排放机抽气,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2)当发现煤气泄漏时关闭总阀门、打开门窗通风
(3)当发现煤气泄漏时开电灯、检查漏气情况
9.厨房中的炒菜锅最好用()
A.铝锅B.不锈钢锅C.铁锅D.铜制锅
10.结合生活知识,下列各项中你认为属于伪科学的是()
A.基因工程的发展,羊等一些动物可以被克隆
B.汽车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可以消除
C.超导材料可用于磁悬浮列车
D.水可以变成石油
11.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家庭自制冰块B.牛奶变酸
C.花生长霉D.糯米酿酒
12.是非题
1.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2.破坏高空臭氧层的气体是液态氮气。()
3.将垃圾直接倒入河流中,让水冲走,保护环境。()
13.我国是贫水国家,由于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造成严重的缺水危机。据报道,我国有2/3客流和1000万公顷农田被污染。工厂排出废水每年进入海洋约5000t,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解决水资源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获取的各种信息谈谈:
(1)水对人体、生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对保护水资源、解决水污染有哪些想法和建议。
14.下列水的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各是哪些?用序号表示。
水?水蒸气?水?氢气和氧气?水蒸气?水(1)(2)(3)(4)(5)加热冷却通电点燃冷却
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是。
第一章测试
一、是非题
1.物理变化一定有形状的改变。()
2.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材料是钛合金。()
3.废弃塑料会形成“白色污染”。()
4.现在以及未来必须大力开发太阳能、氢能、核能等。()
5.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是物理变化。()
二、选择题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绿色化学”是指与绿色植物有关的化学
B.人类利用化学合成了许多物质
C.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手段
D.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7.点燃蜡烛的过程中()
A.只发生化学变化
B.只发生物理变化
C.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D.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谷物酿酒B.矿石炼成金属
C.贝壳烧制石灰D.用蒸馏的方法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
9.下列物质燃烧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石油B.香烟
C.煤D.氢气
10.下列描述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酒精燃烧B.食物腐烂水蒸发
C.铁铸成锅蜡烛燃烧D.滴水成冰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11.使用酒精灯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用灯帽盖灭火焰
B.不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酒精灯里的酒精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D.用完酒精灯不盖灯帽
上海中学化学教案篇三:上海初三化学第二章:浩瀚的大气(教案+习题)
第二章:浩瀚的大气
第一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1课时地球的面纱第2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二节神奇的氧气
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第2课时氧气的制法
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第1课时化合价和化学式第2课时物质的量第3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一: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见课本)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氧气(O2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
5、注意事项
→
2P2O5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E、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
氧气的体积。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3、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
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
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2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考点二:构成物质微粒原子:
一、原子的构成(1)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二、相对原子质量:
⑴
相对原子质量=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分子
一,分子性质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二:分子与原子比较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元素
一、元素概念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
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结构:7个周期16个族2、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考点五)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③弧线:表示电子层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