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特征记叙散文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专门有一篇写上海人的随笔。书中写道:“开通、好学、随和、机灵,传统文化也学得会,社会现实也周旋得开,却把心灵的门户向着世界文明洞开,敢将不久前还十分陌生的新知识吸纳进来,并自然而然地汇入人生。”“这便是出现在明代的第一个精明的上海人。”
这个聪明人就是上海本土徐家汇出生的徐光启先生。今天想想三四百年前,在北京操着上海口音与欧洲人商谈《几何原本》,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确实发生了。无怪乎,余秋雨先生在上海人的一篇里,不惜花重墨描摹徐光启老先生的生平以至家族,甚至把老先生推崇为上海的先祖。的确,有这样一位令人骄傲的先辈,上海人已经可以昂首挺胸媲美于沿海任何一个城市。
我最推崇的是在上海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宽容。诚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对于上海人来说宽容已不是一种政策和许诺,而是一种生命体征。
上海人的宽容并不表现为谦让,而是表现为“各管各”。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义上,“各管各”或许更贴近现代宽容。为什么可以“各管各”?因为选择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谁也不会吞没谁。这是以承认多元世界为前提派生出来的互容共生契约。
我学摄影20多年了,这20多年里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了摄影界的许多元老,王一平、刘光典、曹群、黄汉雄、朱传海、李世雄、张旨、刘友亮、杨国美、陈浒、吉鸿俊等等,中年摄影家余文鸿、周鸿飞、袁大勇、周海生、成奇、周古凯、周晓萌、周瑞龙、汲苏建、冯雁军、顾峰鸣、贾卫兵等等,以及近年来一大批网络摄影圈子里的朋友从然、惊涛、一生如茶、盐城大山、春雷、涤子、马可波罗、大卫。圈子里经常出现的摩擦,就是互相不能容忍,缺乏包容的大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内耗上,管理松懈,组织涣散。而私下里的接触,似乎每一个人都那么的优秀!那么的好交往、好相处,那么的有想法,彬彬有礼,热情好客,热爱摄影。两者之间的矛盾,时常让你恍如隔世,无法判断孰是孰非!很多时候,我私下里就想即便是像上海人那样“各管各”也好啊。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种个体的发现,“各管各”各自选择自己热爱的题材,自己喜欢的技术技巧,运用自己熟悉的手法,去拍摄去创造,虽然少了交流,延缓了整体共同提高的脚步。但是少了摩擦和内耗,可以多出作品,多出成就!也比浪费了一干大众的智慧和时间来的合算。
一位旅台同胞回上海观光后写了一篇文章,说“上海人什么没有见过”。这种见多识广导向了冷静和容忍,他们善于在急剧变更中求得一份自我,也不诧异别人在变更中所处的不同态势。盐城怎么样?一样的里下河地区,泰州的船会,兴化的庙会,这类民俗风情几乎荡然无存;伍佑的民居,龙岗的码头,西溪的老街,还有宋曹故居、浠沧巷这些饱含历史文化的建筑,已成为断代史,只能从故纸堆里考证了。从来“破”与“立”相辅相成,历史没有见过如此敢“破”善“破”的传承,能够延续发展地域文化,耸立起领军的大旗。
“关侬啥事体?”一句反诘,截断了所有的争执。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