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质量监控体系 过程控制 质量管理环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着监控主体单一、缺位等缺陷,必须改革监控模式,实现质量监控由单视角向多视角转变。文章从教师也是教学过程管理的监控主体的观点入手,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质量活动中应扮演组织者、监测员和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应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发挥主编、主导、主检和主管作用。
随着教育部评估工作的推进,各高校纷纷建立了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的甚至参照ISO9001管理标准,建立了各种规范标准,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也进行了层层分解,然而,全员参与的问题未能完全解决,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不高,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其原因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主要由教务处、院系、教研室领导承担,教师仍然处于被管理的状态。发挥教师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人翁作用,应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缺位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条件、教风学风状况、教学效果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因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与评估,并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管理系统。实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首先要解决谁来监控的问题,即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有哪些。从目前情况看,对谁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有以下几个片面认识:
其一,监控主体是教学管理部门领导者。认为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校为了评估,是学校领导的事,是新的行政性检查、评比,检查过了即可完事大吉;似乎教学质量监控只是教学管理部门领导者的事;认为质量监控体系和传统的目标管理、教学管理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变一变形式而已,教师认为与己无关。
其二,将教师看做被管理者。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教师成为“监控与评价”的对象,对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有抵触情绪。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的控制是学校职能部门对教师实施的一种行政管理,教师只要按程序写好计划、备好课、准备好教学资料、按教学课程表上课就行了。
其三,教学过程难以监控。职能部门认为,教学过程的监控难度太大,它不像企业生产流水线上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监控,只能对那些操作性比较强的环节进行,如教学环境(教室、灯光等)、教学进度、教学设备的检查以及教学计划、教案、课程考试等环节的审核。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作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教师实践能力和是否能在实践环节中有效教学重视不够。似乎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就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部,而对实践教学、课程质量和学科专业质量等缺少质量监控。
其四,教学监控过程是走过场,对审核和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虽有解决的方法却未能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对效果怎样、会不会再发生则关心较少;更没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缺少宏观规划。
其五,片面夸大学生在教学监控中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学质量高不高、教学效果好不好由学生说了算,有的甚至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
其六,教师缺乏管理意识。从教师个人意愿出发,在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方面随意,开设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和科学依据。
二、对教师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体的思考
1.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应是多元的。教学质量是多层面的,“教学质量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及由教与学质量进而形成的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等组成”。①高校每一个院(系)、处室教职员工的教学、服务质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也应是多元的。一是教务处、院(系)教学管理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主体作用;二是成立各级教学督导组,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专家主体;三是组建教学信息员队伍,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学生主体;四是引进社会各行各业专家,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社会主体。除此之外,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策划与组织,因此,教师也应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由若干个小的质量环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是把质量管理从传统的对结果(产品)实行的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的控制。即对形成最终结果的全过程实施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和所有保证计划实施的教学文件的编制,以及招生、师资、设备、教材、学生管理、毕业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的质量管理在严格的监控下进行,确保在计划—教学和培训—学生合格毕业各个环节的培养质量。因此可以说,质量体系是一个大的闭环管理系统,而这个大的系统又是由以质量要素为核心的若干管理闭环和以质量活动为内容的若干小管理闭环组成。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全过程中,大、中、小各个质量管理环均按照计划—实施—检查—纠正处理进行闭环管理。各个质量管理环相互联系,没有若干个小质量管理环的高质量,就没有质量体系的高质量运行。
3.教师是课程教学过程质量活动的组织者、监测员和管理者。对教师个体来说,处在各个中、小管理环的交汇处(或者说是处在质量体系的重要监测点上)充当着多种角色。既是被监测的对象,又是守卫在这个监测点的监测员;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既是质量活动的执行者,又是组织者。在教学过程控制与管理的闭环中,教师作为质量活动的被监测者,所有质量活动都要接受上级的检查;作为监测员,要做好质量活动记录,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作为被管理者,教师必须服从上级的领导并接受业务指导,不断改进工作;作为管理者,有责任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实施控制与管理,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质量活动的执行者,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规范和一定的管理程序进行教学准备,按教学的进度实施教学和训练;而作为组织者,教师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素质来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学质量监控不是对监控对象的管制,而应充分分析研究教师在被监控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减少教师对监控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变对教师的监控过程为培养提高的过程。要重视育人过程,不断提高所用之人的水平,注重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
4.教学过程管理是由职能部门和教师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互动的双边过程,教师教学的质量决定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和教师职业的独立性,每位教师承担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质量,虽然学校职能部门对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却缺乏控制。多年来,各高校虽然都在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有的已把教学质量评估纳入质量体系,这无疑对完善质量体系的运行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效果并不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在课程教学这个小的质量管理闭环中,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角应该是教师。职能部门负责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前准备和教学进度,以及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等环节进行检查;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有了主人翁意识和质量意识,才能有效地组织质量活动。教师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控制,通过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二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指导解疑等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因此,只有职能部门和教师共同协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作用
教师实施课程教学过程管理是学校教学过程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纳入学校的质量体系,我们认为可从计划—实施—检查—纠正处理四个方面实施控制并编入程序,把课堂教学的质量活动作为质量记录归档,充分发挥教师以下四个作用:
1.教师在编制授课计划中担当主编。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均有描述,但如何实施、怎样完成却是教师的创新工作。教师在编制授课计划中作为主编,从目标分解到课时分配均需精心设计。教师要以“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进度表”为依据,吃透教学大纲,在内容、课时、授课方式以及实验和教学实习安排、技能考核项目的落实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出完成课程总目标的若干阶段计划,真正担负起主编的责任,既要防止出现教学计划、课程授课计划不一致的现象,又要制定单元教学和训练目标。
2.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控制,学校职能部门只能从教学进度方面实施调控,而学生究竟学得如何,教学目标的阶段实施计划是否完成,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自觉进行教学调控。在教学准备中,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教的效果”,并进行双轨道教案设计,把教学过程分为教师和学生两大块,既备教学目标又备学习目标,既备教法又备学法,既备教师活动又备学生活动。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做到为培养学生能力而教,为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教,具体体现为:
(1)强调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3)教师的教学形式,转移到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4)突破教材体系,及时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3.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质量检查中当好主检。教学过程检查是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职能部门通过教学检查、课程考试来了解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和训练过程实施控制。教学中查出的问题及其解决,不像企业流水线中的检测纠错那么快。因此,加强任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质量检查中应是主检查官。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教师进行综合练习或活动,以了解本阶段学生学习的效果及困难,并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点、难点及时归纳整理,填入课程教学过程质量记录,作为教师纠偏和辅导解疑的依据,同时也作为职能部门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
4.教师在不合格的纠正中充当主管。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某一课程不合格,相对于四年或五年的教育来说,仍是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一门课程不及格可以重修、补考;多门课程不及格,可以补学或退学。然而,对于某一课程而言,学生课程不及格却是一种结果。为此,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对发现的问题还应及时纠偏,行使该门课教学过程主要管理者的职责。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通过辅导解疑和补课,把学生的不合格消除在日常教学之中。辅导解疑的纠偏记录填入课程教学过程质量记录。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长期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考虑教育自身的特点,既要强化学校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编、主导、主检、主管作用,完成从计划—实施—检查—纠正处理的闭环管理,使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落到实处。
[注释]
①黄秋明,王正,龚蓓.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1):21.
[参考文献]
冯永平.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J].中国农业教育,2003(1).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