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记忆散文赏析
中秋·记忆·其它
吃月饼是要收税的。可见这月饼不是什么平常物,一年一次,一定和奢侈有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一样不曾收税呢?!依法纳税是公民义务,买月饼收的是商品税,单位发的还重收一层个人所得税。
小时候,对中秋节的记忆总不如端午节深刻,因为在形式上没有其丰富和多样性。每逢佳节来临,天清月朗,秋日渐浓,各家也在忙碌适时的饭菜。70年代物资匮乏,人鬼不愤,好吃的没有,难吃的也不多,粮站有时只能供应切片晒干的山芋干,这下可愁坏了家长,欢乐了孩子。孩子们可以拿山芋干去街头炸炒米的老头那里去炸“猫耳朵”,以添补难得的“零食”。
节日里,可以吃到月饼,还有我们南京人爱吃的“秋实”俗称“水八鲜”,即指莲藕、老菱、茭白、鸡头果、荸荠、水芹、茭儿菜、慈姑8种水生植物,这是南京人的传统习俗。当然,“八鲜”不一定凑齐,月饼到还有几样,要不要凭票购买已不能记得,印象最深的有这头二十年已不常见的苏式椒盐月饼、五仁月饼等。中秋节当晚,皓月当空,大人们在摆放停当的桌面上,把一块块月饼拿将上来,每块再改切成四小快盛放在盘子里,配以红彤彤的石榴、菱角等,煞是好看。面对圆月,全家人围坐一团,其乐融融的景象着实让人难忘。家中老人还会把贴放在月饼底部,比邮票大一点的油乎乎的小方纸片拿给我们看,说当年朱元璋为起义抗元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号召各地义军统一行动,谁知消息走漏,南京城百姓为保护义军秘密,说:“我们南京人过八月节的习惯,就是家家要吃圆饼,杀鸭子”。元兵信以为真,最终取得起义胜利。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开来,吃鸭子也成为南京人的挚爱。
现在的月饼不中吃寡中看,那一方纸片早已被商家变换成样式别致玩意,早期配有盒装茶叶、洋酒,后来改金制饰品。总之,花样繁多,变化无穷。饼还是那块饼,口味却越来越禁不住品尝,思念亲人的情绪也腻味在甜滋滋的口感中了。说起思亲,也是八月节的主旋律。那年月,哪家没一个儿啊女的被放置乡下,号称“上山下乡干革命”的。留在城里的父母那一份牵挂和苦痛,是现在为人父母的我们所不能感知的。在我的邻居中,就有两位如花般的少女永远停止在美好的年龄,没能回到父母的身旁。我有一位好朋友,女儿出国留学,在她个性签名里总留有一句话:忐忑不安。近几日她的签名略有变化,也说明其思念情绪的绵长:儿行千里母担忧。
过去看战争影片,无论中外其主角与对手(敌人)之间在情感的交流中都显得自然而朴素。特别是国产黑白电影,在角色之间,不管立场和阵营如何不同,但演员在表演中都会流露出人的自然天性,我们能从中看到“人”的真实的身影。无论是悲壮、激愤、还是仇恨,那一腔热血中流淌的是本性。也许,当时的演作者们生活的当下,使他们最直接认知现实的原本状态,即使是凶残的日本鬼子在他们的演绎下也有几分人的本源。说这一串,我想表明的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离我们越久远,人们看到的只可能是一种现实表象下的外衣,那深邃的体感已随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我们在阅读史料性书籍的时候,一般喜欢选择亲历者的专著,虽说偏见和误解在所难免,但我们总能在其表述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历史的真相。
回到中秋。每年在过节的日子里,都充满与其它节日所不同的浓浓的人文气息,哪怕最不计文明礼数的家伙也会被她强大的文化氛围所征服。中秋节快到了,中国人温和柔软的情愫在这一刻释放出来,对亲朋故友的怀想凝结于浪漫的满月,把遥远寄予心怀。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中秋节,下班回家,二十岁出头的我骑车穿行在尚未改造的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天色近晚,华灯初上,大大的月亮泛着黄黄的光泽追随我的踪影,在楼宇和女儿墙的间隙间穿梭逡巡。忽然,我的心头涌出一股暖暖温情,想到中秋,想到等待我回去吃团圆饭的家人,最不可思议的还矫情地想到不曾谋面的先祖。。。头顶同一个月亮,千万年代代相传,而如今传承到的我独自行走在有着古老名头的街巷,在皎洁的月色中独享情怀。。。现在想起,还不禁为初萌的人文情怀暗自脸红,但从那一时刻起,文明长驻我心。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