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者的忧伤美文欣赏
你是否看过据说是卓别林最后一部十分优秀的无声电影,——《摩登时代》?没有的话一定要找来看看,不过,由于电影拍摄的久远性与声名昭著很多人一定看过了。《摩登时代》是一部很好反映当时经济危机四伏之下底层贫苦人民悲苦的生活的喜悲参杂片子。当然,看得深刻点就是一出悲剧,看得浅薄点当个喜剧看倒也不至于有后悔的感觉,在我小时看到就是如此,那时也刚到年少无知时,可如今再度看到心境却早已迥异了,招致一种苦难的忧伤感萦绕于心头挥之不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大多工人失业之后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轻者无家可归四处流浪而靠窃自偷盗继续生活下去,重者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不得不离开简直不是常人能呆的地方。工人夏尔洛亦成为了不幸之中的一员,但不是最不幸的。夏尔洛在工厂里面上班,但迫于当时的经济压力之下逐渐变成了暂时性的疯子,精神失去了以往的正常。被工厂里的齿轮吞来吐去,游走于工厂之间制造出了诸多麻烦,或许这是他释放压力与无奈心态的最好方式,通过如此的方式获得心灵的宽慰。最后事态过于严重之后老板让警察带走了他,在狱中过得无忧无虑舒适自由的他因为偶然的原因救了警官而获得释放,但他恳求狱长多扣留他一段时日,因为出去之后还会有这种的生活?
但他还是带着一封推荐信出狱了,但外面的生活依然如故,并没有改善,还不如监狱里温暖,最起码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夏尔洛制造出各种犯罪活动招致警察的注意,以便再度入狱。在一次碰巧之中遇到一位家破人亡因饥寒交迫而偷面包的女人,自己为她担下了罪过以为能够快速进去监狱,但是事未遂愿。辗转之后两人相濡以沫。之后一步步获得生存的希望。电影的最后是两人共同从黎明向朝阳走去,给人无限的振奋之感。
这是故事大致的梗概,其实还有更多细致的悲惨画面与场景,十足令人发指而深感同情。但整个电影以一个喜剧的形式演现着悲苦,甚至于有时丝毫察觉不出主人公内心发出的悲鸣,在那么艰苦岁月之下依然怀揣着一颗对生活炽热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并没有为困苦所打败,相反的是激励了身边的许许多多的人。
此片虽是穿着喜剧的外衣,但把它当作喜剧看不免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价值,或许是对受难者的一种观摩式讽刺,可受难者哪承受得起啊,当然,在银幕之下或是至始至终只是穿着幸福大衣之人总会觉得无知者无畏的。卓别林说:“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
的确,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幸福的时代是应该值得庆幸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最起码可以温饱着继续活下去,而如今很少人恰恰不再满足于此了,骄奢淫逸成了时髦的标志,众叛亲离成了熟悉的手段,始乱终弃成了美丽的故事。甚至于还有更多离奇的,可以说超越于时代的。但这并不能够说明他们生活得有多滋润,有多么时尚,实则恰恰是反面,——无比空虚,心灵空空荡荡,守着一片贫瘠之地还在使劲地叫喧,因为他们永远不懂受难者的忧伤,唯有等到自己成为了受难者之一,被苦难痛击之后才会体会与获得那种忧伤。
在广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受难者,而从狭义上说受难者又是一部分群体,即便是不被压迫有着自由但也似被关着的罪犯,处处被逼无奈还得为别人权当咎由自取,时时反抗却无权无势将自由铺展开去,王法就是天理,话语即是权利就是王法,“过不到一把瘾”就誓不罢休,直到受难者被屈打成招严刑逼供签字画押之后方可解他们的气,方可让他们说了话有得了台面可下,你要是拆台你就必死无疑,偶尔活下来的受难者是这么说的。
其实,每个时代的受难者有每个时代受难的忧伤,在每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下被折射成不同的形态,归根结底忧伤源自于尊严的受损,有时为了生存下去不惜出卖掉尊严,如此而来哪里还会有欢喜?但是忧伤绝不容许表达,因为没有一个缺乏怜悯与同情心之人会聆听那些或这些累赘的忧伤。
萧红的《生死场》与《呼兰河》里讲述了一个接一个悲痛到心底,无奈到骨子里,沉重至肺腑的故事。将贫苦人民,受难者的生存作了深邃的思考,正如鲁迅先生在她序言里所说的“力透纸背”那样深刻。受难者永远都只是活着的奴隶,饱经着人世间的沧桑。诸如此类的如萧军《八月的乡村》,凌叔华的《中国儿女》,张恨水的《啼笑姻缘》,余华《活着》与《兄弟》,莫言的……无不为底层受难者起诉,控告人性的剥削者。时时刻刻挑起人性的战争,处处寻找生命的尊严。
在大多数人看来或许那些故事已经成了历史,并不值得一提。但正因为那些历史才造就了如今的我们,我们才有资本或是资格去谱写属于我们的历史,否则我们将什么都不是。我们如今的幸福建立在了往昔那些受难者之后或是正在受难者之人之上,我们依然在幸福着,却又几人幻想过他们的忧伤?
本文标签:
[!--temp.ykpl--]